我市扎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讓“信用滁州”名片越來越亮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促進營商環境優化和創新社會治理機制的重要舉措和抓手,解放思想、創新舉措,推動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信用信息廣泛歸集、信用監管深入實施、信用應用逐步拓展、失信治理全面加強、營商環境不斷提升,“信用滁州”名片越來越亮。
廣泛歸集信息,夯實基礎支撐
信用數據是信用建設的重要基礎與核心要素。我市持續升級市信用平臺和門戶網站,強化數據歸集共享、質量管控、監測分析等功能,提供便捷的數據歸集與信用查詢服務。同時,規范公共信用信息歸集標準,完善數據校驗規則,確保數據及時更新、有序共享。截至目前,平臺已歸集市縣兩級448家單位超14.9億條數據,為信用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我市還構建了“雙公示”常態化機制,推進其標準化、規范化,實施日監測、月通報、季評估,對當月無數據單位執行“零報告”制度,提升信息公開透明度與準確性。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對有關單位進行臺賬核查和實操培訓。信用平臺通過規則庫自動校驗錯誤,跟蹤訂正疑問信息,實時督促預警,確保行政許可和處罰信息全面歸集、規范報送、依法公開。
落實閉環監管,優化營商環境
我市強化信用閉環監管,全面提升政府監管效能和企業信用管理水平,構建了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
創新信用事前監管。我市全面推行信用承諾和企業信用報告應用,編制可實施審批替代型信用承諾事項清單,在18個部門150個事項中推動告知承諾,全面實施審批替代型、主動公示型、行業自律型和信用修復型等各類信用承諾事項。同時,開發了嵌入式信用服務查詢系統,與政務服務大廳、科技專家評審系統等業務系統實現數據對接,全面開展信用信息核查。
推進分級分類監管。我市在勞動保障、工程建設、金融監管、市場監管等30余個行業領域開展市場主體行業信用綜合評價,結合國家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信用等級相結合,已整合各類信用評價結果數據358.2萬條。同時,推行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工作,用一份“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最多涉及40個政府部門的“無違法違規證明”。
此外,我市積極開展失信專項治理,依法依規實施聯合獎懲,推行涉企行政執法“三書同達”制度,建立信用修復聯動工作機制。今年以來,已指導、幫扶企業完成信用修復2800余條,有效提升了企業信用管理水平。
擴大信用賦能,推動社會發展
通過深化信用融資、拓展惠民便企應用、加強區域合作和誠信文化宣傳,我市逐步擴大信用對高質量發展的賦能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信用融資領域,我市完善信用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功能,建立了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緩釋和共擔機制,創新政策扶持合作模式。通過銀企對接活動,打造了科創金融、氣候投融資、瑯琊專版等滁州特色金融服務,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截至目前,平臺已注冊超23萬家市場主體,入駐金融機構30家、國有擔保公司10家、保險公司7家,上線411個信貸產品,累計授信達2150億元。
在惠民便企應用方面,我市健全了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機制,并在行政審批、政務服務等場景廣泛應用評價結果。政府部門對守信主體實施多項激勵措施,如行政許可容缺辦理、公共資源交易信用加分等。今年,我市有3個案例入選省級信用惠民便企應用場景優秀觀摩案例。同時,我市推出個人信用積分“滁菊分”2.0版,還在公共交通、旅游住宿等領域推出信易閱、信易游、信易住等優質應用場景。我市還積極推進“信用交通市”建設,推動“信易+維修”“信易+檢測”等在交通運輸領域落地見效。
在區域信用交流合作上,我市與省內外城市開展深入合作,把握南京都市圈城市信用體系戰略合作、江淮區域城市信用聯盟等機遇,共同制定了工作要點,在失信跨區域治理、信用惠民便企、信用大數據應用等方面深入合作。
誠信文化宣傳方面,我市深入開展“六進”活動,加強了誠信教育;通過舉辦信用記錄關愛日等大型宣傳教育活動,以及結合重要節點開展系列誠信宣傳實踐活動,宣傳誠信理念,弘揚誠信文化。同時,我市還積極開展經營主體信用培育,完善信用修復協同聯動機制,實施信用提升專項行動,營造更加公平、可預期、有活力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