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10月23日2版)
近日,記者在全椒縣六鎮鎮鄭橋村“四高豐產片地”看到,這里的集中連片稻田正在收獲。伴隨著陣陣機械轟鳴聲,數臺收割機在稻田里馳騁,一束束稻穗被卷入收割機艙,切割、脫粒,顆顆飽滿的稻谷從收割機出糧口傾瀉而下。全程機械化收割,大大縮短了采收時間,實現了節本增效。
“今年收成錯不了,我承包了1200多畝地,預計畝產能達到650公斤。”種糧大戶張學鋒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他深有體會地告訴記者,高標準整治后的農田,更適合機械化作業,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農作物收割損失顯著降低。
去年以來,六鎮鎮通過小并大、短變長、彎取直等田塊整治,建設了約1萬畝高標準農田,實現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糧田變“良田”。
在六鎮鎮孫家村,今年整治完成的6000畝高標準農田喜獲豐收。金燦燦的稻田里,種糧大戶趙是如的2臺收割機同時作業,不到半小時就收了滿滿一車稻谷。與以前相比,收割效率提高1倍左右。“我們的田經過高標準建設以后,變成大丘了,都是長方形,像這種收割機,一天最少可以收割四五十畝,節約了很多成本。”趙是如告訴記者,改造前,收割機上下田埂或轉彎,都要花費很多時間,每天只能收割十多畝。
“改造后的高標準農田,水泥路、水閘、泵站、殺蟲燈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真正實現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生產條件,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作物產量平均增加10%以上。”全椒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常永才告訴記者,高標準改造后的農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數字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有助于傳統農業向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據了解,今明兩年,全椒縣還將建設近12萬畝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改造讓項目區土地成為流轉承包的“香餑餑”,土地流轉率提高70%左右,流轉費也提高了,促進了農民增收以及資金、技術、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