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請進來”和“走出去”中雙向發力,加快集聚高端人才資源,為全市科技發展、企業創新驅動提供新動能?
近年來,滁州市縱深推進與高校“人才強市合伙人”建設,圍繞人才共引共育、平臺共建共享、成果共研共用等方面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有效推動各類人才向發展城市、新興產業、科創企業加速集聚,實現合作共贏發展。今年以來,滁州市新引進院士、戰略帥才等高層次人才424名,大學生2.39萬人,新落地人才項目73個,連續兩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
在自身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發展所需的現實瓶頸下,只有更加積極、更加主動地“走出去”,嫁接外部資源“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以“第一資源”激發“第一動力”。襟江帶淮的滁州,毗鄰南京、合肥兩大高教資源富集地,“左右逢源”的優勢,推動滁州市堅定把“毗鄰優勢”轉化為“引才優勢”,讓“引才優勢”變身“創新創業勝勢”。
滁州市依托“滿天星人才計劃”,大力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先后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簽訂人才合作協議,累計與南信大、南工大等36家高校建立“人才強市合伙人”關系,與南京大學、長三角清華研究院等108所大學大院大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與中科大、合肥工業大學分別共建“科大硅谷”“工大智谷”。先后引進中科大、上交大等高校的41名博士等人才,到八大產業鏈和相關縣(區)掛職。
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造,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讓各路賢能大展其長,才能實現激活創新活力、才智充分涌流的美好場景。
滁州市緊扣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堅持以產聚才、以教育才,創新機制強化產學研合作,深度推進校地務實合作。
2023年5月,安徽大學與滁州市深化戰略合作,揭牌成立了安徽大學滁州研究院。校企雙方圍繞光伏、半導體、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創新要素對接,加快推動“難題”變為“課題”。2024年1月,由安徽大學主導的新能源電池/光伏載具系統研發制造項目在滁州市開工投產。
放眼更長遠的時空維度來看,滁州市聚焦光伏、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新三樣”產業和高校優勢學科專業,探索高校與地方建立緊密創新聯合體,共建成上海工程技術大學5G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學天長新材料與能源技術研發中心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300多家,2023年新增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8家,位居全省第一。
而得益于校地合作提供的堅實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滁州市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其中,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產值連續兩年實現翻番,2023年實現產值1362億元,“新三樣”產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
主動借力,更善于借力,加快發展的滁州,充分借助滁州“人才強市合伙人”高校學科、人才、智力等優勢,建立校地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校地攜手協同開展引才育才、創新載體建設,為地方發展注入活力源泉。
鍥而不舍尋找“發展合伙人”,全心全力打造“奮斗共同體”。在與眾多高校深度鏈接、攜手前行、共贏發展的進程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滁州速度”,推動滁州市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三、全國百強。2023年,滁州市實現人口、人才、資金、技術4個凈流入。
奮進新征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人才體系結構。
滁州市聚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為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到企業創新創業,拓展渠道,搭建平臺,強化保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如今在滁州,“校企雙聘”已成助力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的引智“常態”。全市各地根據企業崗位設置和人才需求,從中國科大、南工大等高校遴選30名專家教授擔任園區科技型企業“科技副總”,聘期不少于2年,每年在企業累計工作或提供服務時間不少于3個月,根據業績實效給予報酬或績效獎勵,從園區重點企業遴選98名高層次人才擔任在滁高校“產業教授”。
與此同時,滁州市還通過舉辦“星耀滁州·會客虹橋”“才聚滿天星·筑夢新滁州”等系列活動,持續發布“揭榜掛帥”技術需求榜、“高精尖缺”人才“四海招賢”榜,協同開展技術攻關。目前,全市共備案產學研合作項目73項,近400個高校人才團隊來滁為企提供科技服務,揭榜核心技術需求63項,揭榜金額超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