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2024年9月25日3版)
據農民日報9月24日第4版整版報道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一個在新中國歷史和農村改革史上都繞不開的村莊。金秋九月,記者循著歷史脈絡來到這里,沿著改革大道一路向前駛去,小崗村的新面貌逐漸清晰起來。試驗田里的作物茁壯生長,新開發的民宿干凈規整,當年見證“紅手印”約定的茅草房,也早已成為景點“當年農家”,等待游客們的到來。
在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金昌家的“金昌食府”里,記者見到了這位如今已有81歲仍精神矍鑠的老人。“我們家現在一共有46口人,飯館是我五兒子開的,我還有個孫子正在國外讀研究生呢。”縱使已經過了幾十年的好日子,每每回想起“大包干”之前的歲月,嚴金昌仍然忍不住感嘆,“當時我們想都沒想過能過上現在這樣的好日子。”
40多年前一個冬夜,小崗生產隊的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村頭的茅草屋召開秘密會議,聯名簽下了“分田到戶”的生死契約,率先實行農業生產“大包干”。這個掙扎求生的行為,不僅改變了小崗村的命運,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主線,關乎農民的根本利益,關乎農村的長遠發展。18枚紅手印催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體制下平均主義的弊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到1984年底,全國569萬個生產隊中99%以上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擁有量達到800斤,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這就是“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的故事,也是走在改革之路上,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故事。
站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這一歷史節點,嚴金昌不禁感嘆:“國家政策決定國家命運,從過去沒得吃、沒得穿、家家都住茅草房,到現在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樓,我對現在生活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