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時局”微信公眾號2024年9月24日發表
“改”變滁州
歷史的書寫,常常在改革中開啟新篇章。
46年前,發軔于安徽省滁州市小崗村的大包干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滁州改革的齒輪開始轉動。
46年來,滁州先后承擔95項國家級和143項省級改革試點。每一步“敢為人先”,每一次“破舊立新”,都在“改”變滁州。
四十六載滄桑巨變,滁州經濟體量從2012年全國第185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89位。令人驚羨的“滁州速度”詮釋著,改革開放何以成為“重要法寶”“必由之路”。
中新蘇滁高新區的魚尾獅公園。計成軍攝
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標注下新的奮斗坐標,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角。不久前召開的滁州市委七屆七次全會提出,奮力展現“六個新作為”、做到“六個走在前”,加快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極。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滁州的改革蹄疾步穩,改革的滁州氣象萬千。
“改”出新探索 把穩“方向盤”
秋分的小崗村,草木才染秋色,稻谷漸次成熟。在種糧大戶程夕兵的農田里,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水稻收割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8年來,他流轉的土地從280畝擴大到760畝,不僅種植面積增加了,機收率還達到了100%。他還牽頭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院、育秧工廠一應俱全。
“今天一臺機子就收割了30畝,要是以前三四十人一天都干不完。雖然流轉面積越來越大,但種地卻越來越輕松,越干越有勁。”程夕兵說。
而程夕兵的“勁”,正是源自小崗村以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為主線,不斷深化農村關鍵領域改革。
俯瞰小崗村高標準農田。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的案頭,有一本“改革清單”,上面記錄著小崗村近年來實施的各項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
細看這份清單,無不瞄準農村發展的“堵點”“痛點”,實招和進展歷歷在目。
面對土地流轉不規范的問題,小崗村在安徽省率先開展土地確權頒證試點,發出了安徽省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一證”。
為了讓農民共享集體收益,小崗村探索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村民從“戶戶包田”到村集體資產的“人人持股”,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從小崗村的實踐來看,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鞏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目前,全村土地流轉率已達74%,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31家。
更直觀的是,小崗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680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142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自2016年的16169元增加到2023年34900元。
從大包干的“紅手印”,到土地確權的“紅證書”,再到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分紅利”……常講常新的改革,蹚出了一條條發展新路,帶來了一波波改革紅利,讓小崗村百姓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
“改”出新動能 牽住“牛鼻子”
“這里再也不是沒人問的農村咯!”
在南譙區烏衣鎮生活了50年的張連明,至今不敢想象,這個地處皖蘇交界的小鄉村,幾年前還是無人問津的地方,如今已成為一片投資熱土。
變化源自2019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浦口—南譙成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的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同年10月,滁州市南譙區與南京市浦口區簽署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共建框架協議。
示范區究竟“示范”在哪?跨省合作又如何不破行政隸屬,卻能打破行政邊界?這一切,都需要改革。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放眼望去,盡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拔地而起的廠房、焊花四濺的車間……各種大型工程車輛來回穿梭,讓人處處感受到項目建設的“速度與激情”。
有形的面貌轉變,是無形制度的生動注腳。
俯瞰南浦合作產業園的飛利浦空調滁州產研基地。南譙區委宣傳部供圖
滁州市寧滁新型功能區合作交流局局長張汶華介紹,唱好“一體化”,南譙區與浦口區率先探索利益聯結機制,合作成立開發公司,雙方按照8:2出資、7:3收益分成。
同時,按照“浦口推薦、聯合招商、共同研判、產業協同”機制,在南譙區先行規劃1000畝“飛地”,打造南浦合作產業園,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如今圍繞半導體和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主導產業,園區累計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6個。近三年落戶園區項目中,來自長三角地區占75%。
下好毗鄰“關鍵子”,帶活全市“滿盤棋”。
截至目前,滁州共建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4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4個,跨省合作平臺數量和體量均居安徽省第一。近三年引進滬蘇浙地區億元以上項目近800個、實際到位資金居安徽省第一。
滁州用好改革開放“重要法寶”,牽住發展“牛鼻子”,正一步一個腳印把“施工圖”變為“實景圖”。
“改”出新作為 鋪就“幸福路”
改革,歸根到底就是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9月19日,在明光市潘村鎮中心衛生院,濃濃的藥香彌漫著整個中醫館,中醫科主任于加抗正在為村民老張進行艾灸治療。
在中醫治療室里,艾煙升騰、藥香四溢,老張和其他幾名患者趴在治療床上,背上或扎著針灸,或背著艾灸盒,或扣著火罐。于加抗正輪流為患者捻針、拔罐、推拿。
而這一場景,每天都在明光市133個村衛生室里上演。
為了讓中醫藥走近基層、走近百姓,2020年,明光市開展了“銀針行動”,為基層群眾提供“花錢少、療效好、副作用小”的中醫藥服務。
普及中醫服務,離不開充足的中醫資源。為了把“老村醫”變成“新中醫”,明光市邀請各級中醫名師名家,開展技能培訓、繼續教育,手把手教學,讓村醫現學現用、快速上手。
現在,明光市每年拿出1250萬元資金,用于激勵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人才培養、設備購置等,并且將中醫藥服務項目納入了醫保門診報銷。
“智慧中藥房”里,醫生根據訂單抓取中藥材。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除此以外,明光市“歸攏”所有基層醫療機構中藥房資源,在明光市中醫院建成全市共享的“智慧中藥房”。
在這個“藥房”里,中醫藥統一采購、管理、調劑、配送,統一在明光市中醫院煎煮,免費快遞到患者家中,實現線上開方、送藥上門。
三年來,明光市縣域內就診率由77.8%增長到85.2%、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適宜技術診療人次由3.84萬人次增長到5.01萬人次;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人次由28.1萬人次增長到38.03萬人次。
除了基層中醫藥改革,滁州還有縣域醫改“天長模式”、農村垃圾治理“來安經驗”、人居環境整治“明光經驗”……改革的每一次起筆,都在擘畫出更美好的民生新圖景。
改革愈深,活力愈足,動力愈強。滁州依靠改革走到現在,也必然依靠改革走向未來。沿著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滁州必將深深鐫刻下新的奮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