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品學兼優、積極向上,小小的身軀,有著逐夢科技向未來的大夢想;她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善于思考解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她熱愛科學、不斷探索,通過動手實踐,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成果,在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屢獲佳績。她就是王予婷,一位酷愛科技創新的小小“發明家”,現就讀于全椒縣第三中學七年級。近年來,她先后獲得滁州市市級優秀學生、滁州市優秀少先隊員、滁州市新時代好少年等榮譽,并入選2022年度安徽省優秀少先隊員。
家庭熏陶
插上逐夢科技的翅膀
2010年9月出生的王予婷從小在北京部隊大院長大,父親是一名退役軍人。在家人的帶領下,北京科技館成了王予婷幼年時最常去的地方。四樓“科技樂園”里的萬花筒、3D打印專屬飾品……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讓她從小就很崇尚科學,對新鮮事物、新興科技等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
在父母的陪伴下,她經常閱讀《游戲中的科學》等科普書籍,潛移默化中學到了不少科學知識,逐漸了解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
2017年,她回到了家鄉全椒縣上小學。為了實現兒時的夢想,她不僅報名參加了校科創小組,還利用課余時間堅持閱讀《“未來”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訪談實錄(2016-2019)》《漫畫科學》等書籍,認真觀看科普電視節目,徜徉在走進科學、探索科學的海洋里。
觀察生活
發明和創造屢屢獲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細心的王予婷平日里特別注意用心觀察,有著一雙善于發明創造的巧手。因留心到平時爺爺奶奶依舊使用現金支付,找零的硬幣容易丟失,被小朋友拿到也不太安全,于是她便萌生出制作一個能自動收納硬幣器具的想法。受到自助販賣機的啟發,她利用紙盒、泡沫、瓶蓋、膠水,以及舊玩具車上的發動機、銅片、導線等材料,經反復構思、修改,歷時半個月最終將“吃硬幣的機器人”制作完成。2020年,該作品先后獲得第十一屆滁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和第七屆滁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
“小荷才露尖尖角”。這次經歷給王予婷帶來了巨大的鼓舞,讓她更加熱愛科技,對于未知的事物更充滿好奇,更愿意探索新世界和挑戰自己的認知。
2023年,王予婷在硬幣上又有了新的“金點子”。她發現硬幣的大小規格各不相同,又總是零散地放在家中,使用時需手動分揀而花費很多時間,于是開始思考一種更加簡單便捷的辦法進行快速分揀。基于此,她開動腦筋、反復測試,歷經10余次失敗后終于成功制作出一臺硬幣分揀機。2023年4月,作品“硬幣分揀機”獲得第十四屆滁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當好“螢火蟲”
影響身邊人走進科學
“勤學好問,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從不向任何一個困難低頭。”“不僅是學習標兵,還是鉆研能手,動手能力很強。”這是大多數同學和老師對王予婷的印象。
面對學習,王予婷不驕不躁、穩扎穩打。進入初中后,她擔任班級學習委員,不僅每天準時到校,盡職盡責督促大家早讀,還協助班主任管理班級。為同時兼顧學習和興趣愛好,王予婷特別注重時間的安排。她主動做好各學科的預習,努力在課堂上取得最佳的聽課效果,課后作業也完成得十分積極,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喜歡的事情。
她利用班會課、國旗下講話向同學開展“放飛科技夢想”等主題宣講,普及科技創新知識,鼓勵大家參與科技創新;同時利用周末,帶上自己的作品走進社區,親口講述自己的科創故事。截至目前,王予婷在學校、社區等參與科技小知識宣傳活動60余次,累計受益同學、居民達1萬余人次。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學紛紛走進科學世界,爭當傳播科學知識的“螢火蟲”。科學探索之路坎坷而漫長,王予婷用身體力行的實踐和孜孜不倦的精神詮釋著新時代好少年的優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