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機手熟練的操作下,兩臺收割機在田里來回穿梭。隨著機器的轟鳴,一排排油菜卷入收割機。飽滿的籽粒被收進機艙,秸稈則被粉碎還田。日前,南譙區施集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北大荒集團組織油菜收割。
“把小田變成大田后,大型機械也能下田了,對外承包費整整翻了一倍。”花山村黨總支部書記劉志川說,3年來,花山村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1200畝,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利于大型機械集中連片耕作,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
在河東村種糧大戶倪永峰承包的800畝麥地里,麥浪滾滾、機器轟鳴,多臺收割機正開展夏收作業。倪永峰駕駛著滿載麥粒的箱式運輸車,在農田和農場之間來回倒運。他高興地說:“今年風調雨順,田間水肥管理及時,小麥夏季大豐收肯定沒有問題。”
考慮到陰雨天氣對谷物收獲有著較大影響,倪永峰的家庭農場投入2套烘干設備,該設備會自動完成揚塵、去雜、烘干、轉送等全部工序。只需6個小時,新麥的含水量就會降至售賣標準。
農時不等人。等到小麥和油菜收割以后,田塊將被翻耕、栽插水稻。
在大林村種糧大戶汪慶斌的育秧工廠里,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整齊地鋪放在苗床上。
汪慶斌說,隨著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水稻育苗方式,逐漸被工廠化生產技術取代,這不僅極大提高了成活率,還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每年育種的秧苗,除了供自家600畝承包地外,還能出售給周邊只種植“口糧田”的散戶。
在“三夏”關鍵時節,南譙區農業農村局派出農機科技志愿者,趕到該區各個機收現場,對農機手手把手進行收割技術指導。在此之前,農機手根據農機部門要求,選擇適宜機具、收割時間、留茬高度和收割速度等,全力確保顆粒歸倉、應播盡播,為實現全年糧食穩產、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