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包增光 通訊員魏玉軍)農業雖是傳統產業,但不是落后產業,可以且必須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天長市地處江淮之間,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氣候適宜,特別適合水稻種植,是國家商品糧基地。今年以來,該市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努力改變農業生產面貌,全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天長市強化宜機化要素保障,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原先不規則田塊變成平整成片的大田,可實現全程機械化耕種管收,種糧效益提高。強化水利要素保障,依托臨近全國第六大淡水湖高郵湖的位置優勢,積極開展塘壩清淤、渠道開挖和新建泵站等工作。在完善高標準農田渠網基礎上,按照抵御50年一遇干旱天氣的標準設置補水渠道,做到正常年景自給自足、特殊年景確保需要。強化數據要素保障,在全省率先建成縣級高標準農田建設大數據中心,通過引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助力農業生產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借助傳感器、遙感技術和無人機等工具,實現對土壤、氣候、作物生長等關鍵信息的實時監測和分析,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作為全省美麗鄉村整縣推進試點縣市,天長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中心村建設規劃同步推進。先后在鄭集鎮向陽社區、汊澗鎮于洼社區、萬壽鎮忠孝村、汊澗鎮長山村等美麗鄉村中心村,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0萬畝。通過美麗鄉村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疊加,美麗鄉村中心村面貌煥然一新。該市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記者了解到,天長市通過“整村整鎮推進、集中連片打造”方式,扎實推進區域內土地平整整治,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美好”高標準農田119.64萬畝,占該市耕地面積79.4%,夯實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根基。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該市實現田網、渠網、路網、林網“四網”配套,推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至92%,勞動生產率提高10%,農業生產成本畝均每年降低2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