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3月25日6版)
“現在播送收苗信息:村部江義濤收2米3和2米4兩種規格川柏……”3月初的一天早晨,熟悉的播報聲回蕩在滁州市來安縣舜山鎮林橋村。
喇叭一響苗農忙。苗木種植戶王政國聽到廣播后,吃完早飯便從田里起了50株川柏苗,駕著拖拉機送到了苗木交易市場。“快下雨了,得把根部的土球保護好。”王政國一邊熟練地用塑料膜裹住土球,一邊告訴記者,“我種苗木快30年了,家里有十幾畝川柏和桂花樹。”
“家家會種樹、戶戶能賣苗”是林橋村最大的產業特色。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如今卻是全國最大的蜀檜種植基地、安徽省唯一苗木花卉專業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而這背后,與南京還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上世紀70年代,時任林橋大隊支部委員、林橋林場場長的施圣玉,決定因地制宜發展苗木。施圣玉和當時的村革委會主任顧成友帶著縣里的介紹信,來到了南京莘莊苗圃(現為南京林業大學),希望購買一批苗木。根據相關規定,當時苗圃內的苗木不對外出售。最終,以勞務置換的形式,施圣玉帶著5拖拉機苗木回到了林橋村。1974年,施圣玉牽頭帶領村民種植苗木,逐漸形成林橋苗木產業雛形。
50年過去,林橋村近90%的區域都被苗木覆蓋,全村苗木種植面積近1.2萬畝,涵蓋了雪松、蜀檜、龍柏、女貞、桂花等80余個品種,確立了“以花木促發展,以花木走向富裕”的發展思路,林橋村依靠苗木花卉產業實現率先致富,躋身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名單。
走進林橋盆景素材合作社,合作社大門口豎掛著一塊白底黑字的木頭牌匾,上面印著12個大字——南京林業大學科研示范基地。該基地由林橋村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共建,面積達300畝。
從當初施圣玉帶回5拖拉機苗木,林橋村就和南林大結下了不解之緣。林橋村黨總支副書記楊滿田介紹說:“幾十年里,不知道來了多少南林大的老師和學生。老師們進村給種植大戶、苗木經紀人開展技能培訓,學生們在林橋獲得了現場研學的機會,大家互利互惠。”依托實驗基地,林橋村與南林大建立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愈發緊密。據了解,南京林業大學還主動為林橋村苗木產業轉型升級“把脈開方”,幫助林橋村制定《2020—2025林橋村苗木產業發展規劃》。
多年來,林橋村與南京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從南京來,到南京去”的循環。對此,舜山鎮黨委書記劉峰半開玩笑地說:“林橋村是從南京拿的苗子、學的技術,種出的苗木還會銷往南京。”
陳德余從1994年開始種植苗木,種植面積達到200余畝,是林橋村的種植大戶。去年,他經營的家庭農場向南京紅山動物園銷售了小葉女貞、大葉女貞、桂花等七八個品種,共計400余株苗木;向江寧區一家從事綠化工程的公司銷售了樸樹、廣玉蘭等苗木。“南京離我們林橋近,在南方市場里南京一直占了較大比重。”陳德余說。
在林橋游客接待中心大門口,一棵頗具造型感的樸樹格外引人注目。這棵樸樹分叉出3根樹干,每根樹干上長出的枝條盤旋成圈,好似一個個鳥窩。“這棵樸樹是從林橋走出去的苗木人徐基友贈予的,價值幾十萬元。時代不同了,大家開始轉型種植造型樹了。”楊滿田拍拍蒼勁的樹干感慨道。
在林橋村的示范作用下,來安縣形成了以舜山鎮林橋村、雷官鎮埝塘村、國有林企三大板塊為核心的種植基地,成為遠近聞名的苗木花卉產業縣。全縣苗木花卉培育總面積18萬畝,遍布全縣12個鄉鎮和5個國有林業企業。目前,來安縣苗木花卉從業人員4.5萬人,苗木花卉年銷售8000余萬株,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林農戶均經營年收入達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