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市汊澗鎮張營村村集體經濟從“0”到越過“百萬元”
解析“三多村”蝶變“示范村”的密碼
9.65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積,3027人的人口,由2個村合并而成的天長市汊澗鎮張營村,曾因欠債多、矛盾多、閑人多,被群眾稱為“三多村”。
2017年,張營村還被列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整頓,這一下,震動的不僅僅是村“兩委”一班人。
窮則思變。張營村認定,選好一個人、帶好一班人,才能建好一個村。
以大討論統一思想,張營村黨總支發動全體黨員群眾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動共識,提出了“一年強基礎、三年上臺階、五年大變樣”的工作思路。
黨旗紅,不僅需要團結帶動好群眾,更在于練好內功,讓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顯現。
“支部強一強百強。”張營村黨總支書記楊玉成深有感觸地說道。作為曾經的后進村,如何由“弱”到“強”?
近年來,滁州市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深入推進村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推行黨支部分類管理,開展星級支部創建,推進“六亮”行動,不斷增強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政策機遇就是發展的利好。
以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六亮”行動為契機,張營村逐項對照星級支部創評標準,堅持夯基礎、亮品牌,連續2年獲評“五星級”,近3年考核全鎮第一。
“組織”有戰斗力,還得讓“頭雁”有領導力。
輪流到鎮上跟班鍛煉、每年赴滬蘇浙學習,“走出去”的同時,張營村“兩委”還注重“引進來”,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通過積極爭取天長市“預任制”村干公選名額,回引了2名“90后”進班子、培養出2名“95后”后備干部。
支部領著干、黨員跟著干,實干引得群眾一起干。
在秸稈禁燒、抗旱救災等工作中,黨員群眾積極主動,不算“小賬”算“大賬”。打通與南京六合的“斷頭路”,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加快發展,沿線200戶黨員群眾主動放棄占地補償。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基礎進一步夯實,堡壘堅若磐石,帶來的是一村人擼起袖子加油干,日子越過越紅火。
夯實鄉村振興根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關鍵一招。
毗鄰江蘇,長深高速和滁天高速穿境而過,地理交通優勢如何變成發展優勢?
滁州市以實施“雙增雙創”工程為抓手,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實施集體經濟強村行動,深化村企聯建,探索出實體經營、抱團取暖、村建企用、信用增收、資金入股、訂單服務等發展路徑,推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區位優勢”里找“發展勝勢”,“村企聯建”里找“發展路徑”。
村村抱團一起干。張營村通過黨組織領辦實體公司,與11個村在汊澗鎮園區合建8棟標準化廠房,聯村經營,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如今年租金已達18萬元。
宜業鄉村,讓“農頭”連“工尾”,串起美麗“新圖景”。張營村結合自身優勢,與本地今麥郎、農墾集團實施聯建,通過“支部+企業+農戶”發展訂單農業近萬畝,村集體年增收近20萬元。
從“瘠田”變“沃土”,從“糧田”變“良田”,張營村向“改革”引“活水”,通過“小田變大田”,提高生產效率,讓土地“活”起來、農民“富”起來,村民年增收近700元。同時,大力發展漁光互補、稻鴨共養、稻蝦連作等立體農業,村年增收60多萬元,戶均年增收1.2萬元。
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換來的是張營村發展的美麗蝶變。
2021年,張營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張營村村集體收益突破100萬元……
追尋發展“密碼”,追夢美好未來。“強”起來的張營村深信,拓展“黨建+”文章,鄉村既“塑形”,更“塑魂”。
以試點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為契機,張營村通過農戶“小信用”夯實鄉村“大治理”,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誠信力”。
“五老”、黨員、群眾代表等一起測評,創新“五美”評議法讓失信者真紅臉、失德者真出汗;依托“信易享”小程序,信用戶憑碼就能便捷享受話費減免、自來水安裝等20余項禮遇;將誠實守信寫入村規民約,與“六入一評”掛鉤,信用積分直接在信用超市換生活物品……
“誠”風破浪,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和美張營“顏值”更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