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一座城市的強市之基、發展之要、競爭之本。
從“大滁城”時代到“大江北”時代,滁州一路追趕、一路追夢,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三,在全國由2011年的第183位上升到去年的第90位,是近10年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市之一,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
翻開新一頁、奮進新征程,滁州人始終堅信,實現跨越式發展,出路在創新,基礎在教育,根本在人才。滁州人始終堅信,高質量發展唯有實干,用更大誠意、更強力度、更實作為,廣聚人才第一資源,賦能發展第一要務。
人才招引,頂格推進。近年來,特別是2023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始終以最高禮遇致敬人才,以最大誠意匯聚人才,以最優環境服務人才,深耕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構建了以打造長三角吸引人才的集聚地為目標,以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為牽引,以“雙招雙引”一體部署為抓手,以落實年度招才引智“十大舉措”為重點,以開展“星耀滁州”系列人才活動為載體,以深化“四即四享”改革為保障的“六位一體”人才工作格局,累計集聚了近百萬英才在滁創新創業,加快推進形成“巨星薈萃、群星云集、繁星遍布”的良好人才生態,讓創新創業創造源泉在皖東大地充分涌流。
勠力協奏“人才興皖”時代強音
傾一城之力促“英才薈萃”
人才興則發展興,人才強則發展強。2023年7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發展和創新高地工作會議,吹響了“人才興皖”的沖鋒號。對于滁州來說,聚力建設“七個強市”,全力打造長三角“四個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滁州篇章,為“人才興皖”作出滁州更大貢獻,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有力支撐。
我市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市委連續兩年“新春第一會”均聚焦“雙招雙引”,市領導帶頭召開企業家人才早餐會、人大代表座談會、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會、“星語星愿”人才座談會等,連續三年實施招才引智“十大舉措”,千方百計引人才、招項目,樹立“大抓人才”鮮明導向。
筑牢制度之“樁”,優化政策之“柱”,壓實責任之“梁”,推進人才工作提質增效。
全面落實省4.0版人才政策,出臺高層次人才“五優五心”25條、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六免六補六優化”18條等政策,實施“按薪定才”“按薪補才”和企業人才項目配額等市場化舉措,完善以“滿天星人才計劃”為統領、專項政策為支撐的“1+N”政策體系。編印《人才政策一本通》,歸集政策“干貨”100條,明確辦理機構、申報流程,開展“進園入企”政策大宣講,提升政策覆蓋面、知曉度。
實行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人才工作述職,完善“定性+定量”年度人才考核體系,創新建立“三會三清單”工作機制,開展月調度、季盤點、年考核,壓實“一把手”責任,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新格局。
新時代人才工作萬馬齊發,滁州為何能在“賽馬”中成為“黑馬”?
我市始終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精準聚才用才。堅持以產聚才,緊扣八大產業鏈和“新三樣”發展,廣泛摸排企業人才需求,定期發布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連續兩年發布“高精尖缺”人才“四海招賢”榜,靶向實施人才興滁“十百千萬”三年攻堅行動,推深做實聚才匯智“五星”工程,力爭到2025年人才資源總量突破100萬。加大人才工程牽引力度,去年,新培育市級“產業星苗”“雙創之星”產業創新團隊40多個,新培訓技術技能人才3萬人。
堅持以教育才,根據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精準調整高職高專學科設置,在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了光伏工程專業,實行校企“訂單”培養,幫助58家企業與13所中高職院校開設了“蘇滁定制班”“全柴冠名班”“隆基訂單班”等。聘任南工大、合工大、安徽大學等33所高校為“人才強市合伙人”。開設滁商大講堂、滁商云講堂,每年培訓優秀企業家近萬名,持續選送優秀企業家赴中科大商學院、長江商學院、中歐商學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等高端培訓機構參訓,著力培養一批“新滁商”企業家隊伍。今年市委組織部榮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全國14個“最佳戰略合作獎”之一。堅持科技攬才,秉持英雄不問出處,常態化摸排企業技術需求,連續4年發布“揭榜掛帥”技術需求榜,累計發布技術需求264項,榜金7.9億元,吸引境內外400多個人才團隊來滁洽談合作。持續推進“校企雙聘”,累計選派近百名企業“助創專員”和高校“產業教授”開展產學研合作。堅持多元招才,積極選聘人才工作顧問,開展人力資源產業園標準化建設,新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300余家,強化市場化薦才引才。
數據顯示,我市實現人口、人才、資金、技術4個凈流入。2023年以來,全市新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670人,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6萬人,同比均實現翻番;新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居全省第一;新獲批省級企業研發中心4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33家,現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首超300家;吸納技術成交額500多億元,居全省第一;全省引才專項“賽馬”評議連續兩個季度全省第二……
奮力譜寫“人才安徽行”滁州篇章
廣聚“八方賢才”促協作共贏
人才與城市是“雙向奔赴”,也是互相成就,要讓八方英才“對滁州一往情深、來滁州一見傾心、在滁州一展身手”。2023年11月23日,省委、省政府舉辦“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動員部署會,為引才工作再添“一把火”。全市各地各部門迅速動起來、干起來,像抓招商引資一樣抓人才引進,像抓項目建設一樣抓人才培育,像抓經濟發展一樣抓人才發展,做到投資、人才“兩手抓、兩手硬”。
廣發“英雄帖”,廣拋“橄欖枝”,誠邀天下英才走進滁州、了解滁州、感知滁州。
市委、市政府連續4年舉辦市級標志性人才活動,向八方英才發出“滁州邀約”,共同譜寫現代化新滁州建設的嶄新篇章。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并舉,依托上海滁州虹橋(國際)會客廳,市縣聯動每月舉辦“星耀滁州”系列人才活動;圍繞落實“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部署,構建了“1+10+N”人才活動體系,2023年12月20日舉辦“才聚滿天星·筑夢新滁州”人才季活動,開設人才滁州行“四色”創游線,以人才之行感知滁州之美,促進人才集聚。
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究竟體現在哪里?環境,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2023年,我市結合第二批主題教育,深入開展領導干部聯系走訪專家人才“三送三問三幫扶”活動。設立企業“首席服務員”、高層次人才“助創專員”,持續開展“我為人才辦實事”“人才服務千企大走訪”等活動。市、縣兩級走訪人才企業1.4萬多家,協調解決各類訴求3000多個。
堅持“政務+商務”理念,“一窗辦理”事項擴充至55個,制發“亭城英才卡”近5000張,提供交通便利、消費折扣、旅游健身等專屬服務超百項。打通社保、稅務、房產等數據壁壘,開發數字人才服務平臺,實現“一網通兌”。
對人才,只要“值得”,一定“舍得”。推進人才政策“四即四享”改革,實行上級政策“來文即辦、免申即享”,市級政策“隨申即審、審定即享”,人才項目“集中評審、評定即享”,會議決策“一事一議、議定即享”,變線下年度集中申報為線上隨時申報,兌現周期由過去一年一次縮短至3到7天。2023年10月9日平臺上線以來,短短3個月,兌現近500筆、5000多萬元,人才獲得感、歸屬感大幅提升。
完成2.5億元“天使投”基金市場化改革重組,5個人才團隊項目獲批立項,扶持資金2500萬元。新設立5000萬元“人才貸”風險補償金,去年新支持80多名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資金8500多萬元。增加人才住房供給,目前全市累計建成園區人才公寓1.3萬套。
優化“亭滿意”親商敬才環境,以優良“養人”生態廣聚各類優秀人才,人才“引育留用”的最優生態進一步彰顯,滁州正一步步成為養人的天地、創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安徽科技學院長三角功能農業(食品)研究院,是安徽科技學院與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合作在長三角地區建設的專業研究院。2023年,在研究院院長尹雪斌的帶領下,“功能農業與功能食品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獲安徽省科技廳認定。隨著平臺能級的提升,農學、生物技術等各類人才紛至沓來。尹雪斌也被聘為滁州市人才工作發展顧問。
縮影更是見證,滁州正通過創新鏈的驅動、人才鏈的滋養,讓產業鏈“枝繁葉茂”,一步步把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
讓滁州成就人才,讓人才成就滁州。人才涌動、“到滁州去”,正成為一種現象和趨勢。人才選擇滁州,滁州定不負人才;人才與滁州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