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連續7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先進市,榮獲“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稱號;在全國調解工作會議上,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為全國唯一中級法院,就商事糾紛多元化解作經驗交流……今年以來,我市始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以群眾滿意為目標,以解決突出矛盾隱患為牽引,不斷健全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全鏈條工作體系,著力夯實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基礎,高質量推進平安滁州建設。
堅持橫縱聯動,打造全鏈條調解網絡。我市在全省較早出臺《關于健全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意見》,著力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和各行業部門優勢互補的矛盾調處網絡。針對醫療、物業、交通事故、商事糾紛等重點行業領域矛盾糾紛多發實際,市縣兩級相繼建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136個,聘請專職調解員604名,整合部門資源,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相融合,實現矛盾糾紛多發領域全覆蓋。在強化縣級“一站式”調解工作中,總結推廣全椒“一站式”矛調中心建設做法,8個縣(市、區)均建立實體化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有效整合政法機關和職能部門調解資源,集中化解疑難復雜和專業性較強的矛盾糾紛。強化鄉村兩級人民調解,全市116個鄉鎮(街道)和1233個村(居)均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全市人民調解員發展到8716名,其中專職人民調解員2298名,每個鄉鎮(街道)至少配備2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實現基層調委會全覆蓋。
堅持多元參與,打造全鏈條工作平臺。我市積極打造商事調解平臺,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級商會調解中心,率先實現縣級商調委全覆蓋,87名專兼職調解員在法院、司法局等地駐點辦公,實現人員、經費、場所、機制“四保障”。商事人民調解“滁州經驗”在全省推廣,市總商會調委會獲評“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扎實推進訴源治理,滁州中院與工商聯、人民銀行等53家“總對總”單位實現網絡對接,在線化解糾紛數位居全省前列。創新“1+N”團隊調解模式,積極發揮司法建議作用,促進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南譙區法院被確定為全省法院推進訴源治理工作示范法院。打造警民聯調平臺,全市121個派出所全部建立警民聯調室,配備110名專職調解員、839名兼職調解員,結合“一企一警”聯系走訪、社區民警和“一村一警”入戶走訪、“千警進萬家”和“民意110”等工作,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
堅持協同共治,打造全鏈條工作機制。我市建立信訪突出問題定期調度機制,推深做實“1+5+N”工作機制,落實“1+1+7”效能指數管理、“雙報雙簽”等制度,健全完善多渠道、常態化、全覆蓋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體系,做到矛盾隱患發現即處置、處置即穩定。具體工作中,根據矛盾糾紛性質、涉及人員類型、矛盾糾紛大小和事態嚴重程度分門別類建立工作臺賬,從高到低劃分為“紅、橙、黃”三個預警等級。落實專人整理矛盾糾紛案件,對摸排的矛盾糾紛專題分析研判,分級分類調處,逐一對賬銷號,實施“清單式”推進,有力有序推進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注重跟蹤問效,對已化解的矛盾糾紛采取實地走訪、電話回訪等方式進行有針對性回訪,關注事態后期進展和調解協議的履行情況,傾聽群眾意見建議,主動查找工作薄弱環節,切實做到“案結事了、事心雙解”。今年前三季度,省專項行動工作組交辦我市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化解率90.1%,化解率排名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