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瓜果飄香,盱眙大地壯美的豐收畫卷斑斕多彩。10月19日至20日,來自解放日報、江蘇電視臺、南京日報、杭州日報、合肥日報、滁州日報等長三角地區的16家主流媒體、近30名記者來到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走進農村,走近村民,實地探訪特色基地、美麗鄉村、家庭農場等近10個觀摩點,聚焦盱眙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中的新做法、新亮點,探索盱眙鄉村振興的“富民路徑”。
特色產業“引路” 繪就鄉村新圖景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旺,則鄉村旺。
小小“一只蝦”,帶動了盱眙21萬人的就業。近年來,盱眙堅持以龍蝦產業為引領,全面延伸產業鏈條,全速推進品牌創新,以產業高質量發展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最新權威數據顯示,目前盱眙龍蝦品牌價值高達353.12億元,連續8年居中國水產類區域公用品牌第一名,成為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壓艙石”。
10月19日下午,“鄉村振興看盱眙”長三角媒體采風行活動首站來到龍飛湖萬畝盱眙龍蝦出口基地。“這塊塘口采用的是蝦蟹共生的生態養殖模式,6月份收龍蝦,9月份收螃蟹,一塘兩收。一畝水塘可產龍蝦150公斤、螃蟹100公斤。”該基地負責人姚立浦介紹說,小龍蝦和螃蟹容易“打架”,掌握好了養殖門道,蝦蟹可以“和平共處”的。養殖時需要把投放蝦苗變為定量放養抱仔蝦,小龍蝦投放密度一定要控制好,每畝水塘放養15-20只抱仔蝦。
目前,該基地核心養殖區域有1000余畝,在基地的示范帶動下,周邊的許多農戶開始用新技術養起了小龍蝦,養殖區域面積達3萬多畝。同時,利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聯合100多個農戶,形成了“產銷一條鏈”的合作體系。
農戶們在蝦蟹共生的水塘現場捕撈
位于盱眙縣古桑街道白虎村的淮聚園果蔬家庭農場,是盱眙縣瓜蔞種植示范基地,一排排棚架整齊有序,枝藤間懸掛著一個個清潤飽滿的瓜蔞果。目前,300畝瓜蔞迎來了成熟期。“園子里的瓜蔞在7月份就全部訂出去了。”農場負責人王林艷告訴記者,每畝瓜蔞籽產量達300斤,年產值近300萬元。農場日常用工8—10人,收獲季節用工達50余人,帶動周邊群眾年收入增加近2萬元,普通農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同時,還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每年近18萬元的收入。
工人們在瓜蔞種植基地采摘瓜蔞
在盱眙,還有一種用途十分廣泛的稀有非金屬礦產資源——凹凸棒石黏土。在江蘇神力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里,長三角媒體采風行的媒體記者們見到了用凹凸棒石黏土制成的產品。凹凸棒石黏土是以凹凸棒石為主要成分的非金屬黏土礦物,我國是世界主要的資源蘊藏國,其中,盱眙縣凹凸棒石黏土資源總量8.89億噸,已探明儲量0.96億噸,占全國的74%、全世界的48%。
“凹凸棒石產品已經從傳統破碎、研磨、篩分加工,到提純處理,再到化學改性、有機無機復合,直至發展為系列功能性納米化產品。”盱眙凹土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研發中心副主任臧垚介紹,目前盱眙凹土科技產業園已集聚凹凸棒石加工企業64家,生產產品類型有60多種,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首位。
鄉村主播挑大梁 開啟助農“新時尚”
“這是淮河鎮沿河村萬畝蔬菜基地,今天我們在這里的蔬菜大棚為大家現場選購純天然綠色蔬菜……”10月20日上午,沿河村“味道淮河”助農直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近年來,盱眙縣淮河鎮結合全縣“鄉村主播培養”計劃,依托特色農業產業,采取“黨建引領、支部搭臺、村干唱戲、村民收益”模式,讓黨員干部“變身”助農主播、直播帶貨“變身”新興農活,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鄉村主播在大棚內直播賣菜
“我們從人才儲備、培養發展、激勵機制、平臺設備等多維度為鄉村主播發展提供保障,通過‘電商平臺+主播培育’模式,推進電商人才化、規模化、品牌化、集聚化發展。”淮河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汪濤介紹說,“一村一主播”,挖掘特色資源,找準產業定位,以差異化直播形式,創新培育“田頭直播間”等特色電商品牌。以沿河村“味道淮河”電商中心為引領,全力優化明祖陵村“未來直播室”、枕水人家“枕水直播間”,打造電商工作室、主播議事廳、產品展示等平臺,提供技術支撐、電商培訓、資源對接等全方位服務。
農房改善見成效 “造”出農民新生活
新中式設計風格,聯排別墅、多層住宅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在盱眙縣黃花塘鎮蘆溝社區農房改善示范項目點,長三角媒體采風行的媒體記者見到了農民的新農村生活。
“目前社區的三期農房改善均已建成,400多戶村民住進了新型農村社區。”蘆溝社區黨總支書記徐玲介紹說,改造后的盧溝社區面貌煥然一新,被評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但村民們一時沒有適應社區生活,看見土地就想種菜,把社區的公共綠化“開發”成了菜地。為了顧及村民的種菜習慣,距離社區不遠的“共享菜園”誕生了。
在蘆溝社區的“共享菜園”里,幾個村民正在自己的菜地里勞作。這里原本是荒地,開發成“共享菜園”后,被劃分成了一塊塊的標準地塊。租金一年150元,已經有180戶村民認領了菜地。
“菜地里多余的菜,村民還會拿到我們的社區食堂來,用來抵消一定的餐費。”徐玲介紹說,為解決留守老人吃飯問題,社區“暖心食堂”開業,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一頓餐費僅收取5元/人,而食堂里的蔬菜幾乎都是來自村民的自采自收。
詩意田園“開美顏” 激發農旅融合新活力
漫步在盱眙縣天泉湖鎮陡山村的青磚小道上,旁邊是鱗次櫛比的小洋房,白墻灰瓦、錯落有致,走幾步就能看到生機盎然的竹林和果園。誰能想到,20年前的陡山村以荒山居多,留守老人靠種幾畝地勉強生活。如今,毗鄰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的陡山村,依靠好山好水好生態,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韓郢田園、前門山居、桃李天泉、后勤基地4朵“金花”串聯的旅游景觀,已成為游客到此必看的打卡點。
“我們有碧根果、黃桃、板栗等20多種特色林果,碧根果、黃桃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形成了以特色林果種植為主導產業的良好發展態勢。”陡山村黨總支書記史春峰表示,村里有采摘園10多家,農家樂、民宿40多家,游客過來可以“玩、吃、住”一條龍。以農促旅、以旅強農、農旅融合,今年1—10月份村集體經營收入已達400萬元。
在陡山村的石馬山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碧根果樹枝繁葉茂,交錯相連的枝頭掛滿了沉甸甸的碧根果。石馬山過去是一座貧瘠的荒山,漫山遍野都是火山石。2006年起,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盱眙石馬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葉紅帶領鄉親們開墾荒山,陸續種植了葡萄、梨、桃等果樹,并嘗試種植碧根果樹,通過大力推廣“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如今僅這一片山地,就種植了近3000畝的碧根果,并在林間套種了綠化苗木及芍藥、桂花等中藥材近1000畝,實現年產值2000多萬元。在李葉紅的帶動下,周邊村民陸續開始種植碧根果,300多戶種植戶在她的幫扶下受益。目前,盱眙全縣碧根果種植面積已達2萬多畝。
急群眾所急、想村民所想。在陡山村,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星空議事會”“星空婚禮”。在這里,村民們可以聚在一起商討事情。避開白天務工農忙的時間,在結束一天忙碌、吃完晚飯之后,村民來到這里,泡上一壺熱茶、散去一天疲憊,讓議事活動在輕松、愜意、和諧的氛圍中議出成果。天泉湖畔,被譽為“亞洲最美星空”下,先后40余對新人簡約、環保、與時俱進的綠色現代婚禮,更具有非同尋常的紀念意義,“結婚+旅游”成為現代文明新風尚,文明鄉風持久浸潤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