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滁州市江淮分水嶺椒嶺風景線上有一座風景秀麗的風情小鎮,這里依山傍水景色怡人,高達65%的林木覆蓋率尤如一塊巨大“綠肺”,使之成為“天然氧吧”;數百年建鎮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和眾多民間傳統美食;這里位于合肥和南京兩大都市圈核心區域,不出一小時車程,使之成為長三角游客的向往之地。近年來,全椒縣石沛鎮在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下,緊盯生態定位,大力發展文旅和康養產業,已呈現出勃勃生機。
花色“撩人” 引來八方游客
人間醉四月,繁花似錦時。4月22日上午,全椒縣首屆月季花旅游文化節在石沛鎮隆重舉行,吸引了南京、合肥、滁州等周邊城市數千名游客前來觀賞。賞美景、看歌舞、品美食,這場綜合性的文化盛宴讓石沛鎮成為關注的焦點。
全椒縣首屆月季花旅游文化節開幕式在石沛鎮舉行。
“這里的月季花品種繁多,花色撩人,和朋友一起賞賞花真是春天里的一大享受!”來自南京的朱女士興致勃勃地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說。在活動現場,花圃里盛開的月季花絢爛多彩,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他們紛紛掏出相機記錄美好瞬間。交通便利的石沛鎮,憑借花色“撩人”,成了長三角居民“五一”出游的熱門景點。
“舉辦文化節并不單純是一場賞花活動,而是涵蓋了文化、慢生活、美食、親子游玩等眾多元素的文化盛典。”石沛鎮宣傳委員童荃說,季節性的文化節活動不僅能夠吸引大量游客和消費者,更可以為當地的農業、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文化節活動期間,游客們除了賞花,還能品嘗到當地美味的碧云湖鮮等美味。而對于文化愛好者來說,更能夠了解到當地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這些有助于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擦亮“椒嶺風景線”旅游品牌。
據了解,本次以花為媒的文化節活動是全椒縣2023年春季賞花節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石沛鎮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文旅產業發展,打造“農、文、旅融合”的發展理念。以自駕和鄉村游為產品特色,讓文旅產業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這種發展模式正在為這個“天然氧吧”注入新的生機。
石沛鎮正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處處展現出文化活力和旅游品牌價值。
城郊“綠肺” 建設康養福地
“石沛鎮是一座素有‘城郊綠肺、康養福地’之稱的鄉鎮。這里山水相連,田林點綴其間,林木覆蓋率高達65%,居全縣之首,猶如一塊天然‘綠肺’!”在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石沛鎮黨委書記史平忠看來,石沛鎮是一個有著得天獨厚生態優勢的旅游勝地。
石沛鎮是一座有著濃厚古韻的千年歷史古鎮,傳說楚漢爭霸時,沛公劉邦曾在此地一石橋小憩而得名。這里還是紅色老區,留下了車轂尖、周家崗烈士陵園等一批紅色遺址。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使這里煥發出迷人的色彩。
游客在“月季花海”中留影。
“如此豐富的山湖風光和紅色資源,如果不很好加以開發和利用,既是工作的懈怠,也對當地百姓不負責任。”史平忠對石沛鎮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他認為要發揮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優勢,首先要推動旅游和文化、康養融合,并增強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立鎮、旅游興鎮、產業強鎮”的發展之路。以發展鄉村旅游為突破口,聚焦椒嶺風景道、雙石、臥龍湖、儒林圣境等山水資源,加強旅游產品創新,推廣“鄉村游+“全域旅游+”等新模式,通過各種宣傳推廣活動,向外展示美麗山水、豐富文化、獨特風情,打造石沛的特色旅游品牌。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休息日邀三五同伴,一道騎騎車,或者漫步在這天然氧吧,如世外桃源一般,更容易讓人感受到和諧美好。
鄉村“振興” 民居搬進畫里
石沛鎮西北部的黃栗樹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特色旅游村莊。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6%,環境宜人,空氣清新,流水潺潺;一座座仿明清建筑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白墻黛瓦,綠樹環合,美不勝收。美麗的黃栗樹村已獲得多項榮譽,包設和城市社區并無差別,村莊的干凈整潔讓人眼前一亮。隨著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深入開展,該鎮實施“1+4+N”聯村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區域聯村發展之路。以點帶面,營造沿線新農村新形象。目前,石沛鎮已建成11個人居環境示范點和3個美麗鄉村點。
椒嶺風景線上的石沛鎮依山傍水,高達65%的林木覆蓋率使之成為“天然氧吧”。沈果/攝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投入,有效提升了農村環境質量和居住條件,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融合發展。通過規劃獨具魅力的農旅融合發展理念,推進創新業態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省級美麗鄉村大魯中心村完成道路、雨污分流等基礎工程。沈塘潘成功創建省級森林村莊。大季臥龍新村人居環境提升工程全面完工。沈塘潘成功創建省級森林村莊。聯盟村被評為首屆徽風皖韻美麗鄉村。石沛鎮、大季村分別入選省鄉村振興示范鎮、示范村創建名單,鄉村振興考核在全縣一舉奪魁。
除此之外,石沛鎮緊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采取集規劃、設計、施工、運營于一體的管理模式,成功打造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參與體驗、康養等多種需求的旅游文創綜合體。
產業“引擎” 帶來勃勃生機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支撐和依靠。石沛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培育發展生態產業,實現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改造提質升級,走出了一條“荒山變青山、葉子變票子”的生態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
石沛古鎮一角。
“市場一斤草莓20元,我們一顆草莓8元錢,網上還供不應求!”因姐姐生病致貧被迫返鄉的大學生齊勇就走出一條成功創業之路?,F在,他由原來帶動少數村民就業,轉變為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2016年,齊勇利用5萬元扶貧貸款在自家承包地上自制簡易大棚種植花卉,在鎮政府扶貧政策的扶持下,一步步發展壯大。如今,他的“南塘花坊”已發展至130畝,種植種類拓展到草莓、西瓜、獼猴桃等。他還注冊了“南塘記憶”品牌,打造一個集花卉、盆栽、盆景、休閑垂釣、特色水果采摘、主題餐廳于一體的多元化新型生態農業觀光園,2022年總產值突破1000萬元。生態種植產業的發展,成為了驅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隨著鄉村振興和產業深入發展,石沛鎮開始出現了人才回流現象。1994年出生的“海歸”青年馬宇軒創辦了雅綺自然營地,并形成了“農業旅游+農業種植+農業銷售”的生態產業,成為當地政府重點旅游項目,為周邊村民提供6000人次就業崗位。
“我們要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山水資源,立足生態產業,發展碧根果、茶葉和藍莓等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石沛鎮鎮長巫在東說,2022年,石沛鎮8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超過了50萬元,其中大季、石沛2個村更是超過了100萬元,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的突破。
如今的石沛鎮,處處呈現著產業興旺、蓬勃向陽、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通訊員 羅圣玲 馬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