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4月28日12版)
明光、定遠等地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治理等方面發力——
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近日,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奔赴明光市、定遠縣等地,在田間地頭、廠房車間蹲點調研,圍繞鄉村產業、鄉村治理、鄉村人才等焦點問題,記錄下一個個生動故事,描繪安徽鄉村振興的時代新貌。
村民如何致富?
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
4月10日,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來到了明光市管店鎮,在該鎮育苗大戶何正東的800畝育苗基地里,一個個大棚內熱氣騰騰,甜葉菊苗擠擠挨挨,一邊享受著“桑拿”,一邊舒展著“枝葉”。
這兩年,飲料市場涌現了一批零糖零脂產品,其中無糖卻又極富甜味的“配方”便是甜葉菊糖苷。“甜度是蔗糖的300倍,熱量卻只有蔗糖的三百分之一,是一種具有開發價值的天然蔗糖替代品。”管店鎮鎮長宣德鋒望著眼前成片的育苗大棚自豪地說,每年全國超過三分之二的甜葉菊苗都出自這里,因此該鎮被中國甜葉菊協會譽為“中國甜葉菊育苗第一鎮”。
為推動甜葉菊苗規模化種植,管店鎮引導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發展訂單式農業。“合作社將大棚租賃給農戶,由農戶負責日常管理。育苗完成后,合作社對菊苗進行訂單回收。”何正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菊苗收入3萬到5萬元,純利潤達2萬元。合作社共有73戶農戶,每戶年收入28萬元左右,純利潤15萬元左右。
據統計,2022年,僅甜葉菊育苗一項,管店鎮便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戶均增收18000元。全鎮約有1500戶從事甜葉菊育苗、種植,帶動3000人通過育苗務工增加收入。
在定遠縣藕塘鎮,帶動村民發家致富的,同樣是土特產產業。藕塘鎮獨特的沙質土壤尤其適合花生生長,年種植花生1萬多畝,年銷售花生5萬噸以上,是皖東地區最大的花生集散地。記者在該鎮看到,10多棟標準化廠房整齊排列,伴隨著機器轟鳴,炒熟的花生拌入糖漿,經過流水線操作,變成了花生糖、花生酥等美味零食。這便是藕塘花生產業園,正是在這里,一粒粒花生米完美實現“七十二變”,身價倍增。
產業發展好不好,關鍵看聯農帶農成效。在定遠縣倉鎮產業園,記者了解到,產業園創新采取了黨建引領、村企聯建的新模式,即由6個村利用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共建標準化廠房,實行固定資產“入股分紅”。2022年,產業園共帶動6個村集體經濟增收270余萬元,這6個村都得以實現村集體收入百萬元的目標。
據悉,定遠縣已建成14個鄉鎮產業集中區。截至目前,14個集中區的39個扶貧(銜接)項目,累計帶動1114人增收。
村莊如何治理?
村民自治值得期待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
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群眾積極性、變群眾為“站著看”為“主動干”,是各地面臨的最大難題。在明光市,記者了解到,該市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探索打造的“低成本、可復制、可借鑒”的 “陸郢模式”,入選國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標準化試點,也為時下鄉村治理提供了一個樣板。
4月11日,記者在明光市蘇巷鎮陸郢村民組蹲點調研中看到,村內道路十分整潔;家家戶戶門前屋后,一方小院幾畝地,種滿了桃樹、櫻桃樹,微風拂過,陣陣清香。村民理事會會長曹士慶指了指小院香樟樹上掛著的一塊牌子——樹下議事點,打開了話匣子:“這里就是我們理事會和村民經常議事的地方。只要是對全村村民有利的,就要堅決落實到底。”
曹會長說,以往的陸郢是典型的“三亂三多三沒有”:污水亂排、垃圾亂堆、雜草亂生,廢棄房屋多、廢舊豬圈多、簡易旱廁多,沒綠化、沒路燈、沒生機,人居環境整治迫在眉睫。是等著政府還是自己先干?2015年,村里成立了整治環境群眾理事會,曹士慶被推選為會長。砍楊樹、拆豬圈、修道路……在村民理事會帶領下,陸郢人居環境整治轟轟烈烈地展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在此基礎上,理事會引導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果樹、發展經濟林,改善村莊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近年來,明光市全域推廣“陸郢模式”,先后打造了澗溪鎮侯胡郢、腰莊、三界鎮南崗等示范點147個。
在澗溪鎮魯山村侯胡郢村民組,村黨支部副書記楊保懷感慨地說:“2019年為了墊路基,全體村民上山撿石頭,中午都不回家,盒飯送上山,直到把路修好。”
“老百姓怎么這么‘聽話’呢?”
面對記者的疑問,楊保懷拉著記者來到村里的廣場上說:“剛開始也不聽啊,砍楊樹,拆豬圈都不愿意。這個廣場原來是我哥哥、弟弟的6間老屋,扒完后把宅基地無償送給村里建了廣場。村干部帶頭、理事會(成員)帶頭,老百姓才會理解支持。”
除此之外,還要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去年侯胡郢家家戶戶都分了1000多塊錢,總共分紅十六七萬元。”楊保懷告訴記者,環境提升后,村里把閑置農房、塘壩等對外出租,老百姓都受了益。
在陸郢,逢年過節回村的人越來越多了。有的年輕人還主動加入理事會。“只要堅持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群眾最終會被這種真情打動,實現良性循環。”曹士慶說,村民理事會要避免成為“擺設”,這是最大“法寶”。
鄉村誰來振興?
人才問題亟待解決
2022年,中年漢子梅其飛決定返回家鄉定遠縣藕塘鎮。
梅其飛原在合肥一食品企業上班,聽說家鄉建了產業園就回了家,在藕塘花生產業園一企業擔任生產廠長。4月11日,梅其飛站在車間里告訴記者:“現在上班離家近,能就近照顧父母,工作也很有空間,比在外面打工更安心。”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記者在明光市三界鎮鄭崗村南崗組調研時,正值傍晚時分,晚霞映照在茶園上,勾勒出一幅生動唯美的鄉村振興圖景。
望著眼前的美景,張華菊更堅定了內心深處的想法:“這樣好的風景,這么好的土地,我一定要做出最好的產品給大家。”張華菊原來在江蘇經營茶葉生意,4年前回到南崗流轉了300畝荒山種植白茶。“我從安吉引進白茶新品種,4年沒打過一回除草劑,全人工除草。”張華菊告訴記者,茶葉年產量只有七八百斤,但在江蘇市場供不應求,“我相信,好的東西一定不愁市場。”
在侯胡郢,同樣有個執著的“工匠”新農人——盧家酒坊的盧炳戰。盧炳戰告訴記者,他只做純糧酒,用高粱、豌豆、綠豆釀造。“純糧酒釀好后一定要窖藏3年才能拿出來賣,每年產量很小,但是我們一定要保證酒的品質。”盧炳戰說。
發展農業、振興鄉村,需要一批批具有工匠精神、能夠扎根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農業職業經理人,在培訓本地人才的同時,還要廣下“英雄帖”引進人才。
記者從滁州市委組織部獲悉,該市已啟動實施“滿天星人才計劃”,大力推進招才引智“十大舉措”3.0版,推深做實青年俊才“新星工程”。今年2月,該市啟動“千企百校”高校畢業生大招引活動,先后赴50多所高校開展150多場才企對接會,組織20名高校就業處長滁州行活動,與20多所高校簽訂“人才合伙人”協議。目前,2.2萬名大學生有意向到滁州就業。
“我常常想:鄉村振興,搞產業也好、整環境也好,這一切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呢?是人!就是為了把人才留在家鄉,把人才引進鄉村廣闊天地。”在三界鎮南崗村,鎮黨委副書記徐乃正望著夕陽下的一片老屋若有所思地說:“現在我們想學侯胡郢征收閑置農房都難了,有的村民想自己回來做民宿,有的想留著自己養老。”他頓了頓,又說:“這也是好事!只要有人,鄉村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