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高質量發展事關經濟社會大局,乃“國之大者”。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作為全國第二批科普示范區的南譙,近年來更是將發展農業科技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科技強農步伐,創新服務模式,大力推進農業智能化、機械化,掀起新一輪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熱潮,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之翼。
建設科技隊伍 拓展農業發展新路徑
選優特派員隊伍。堅持“自主推薦、按需選派”原則,增強服務精準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全區新增科技特派員58名,總數77人,實現63個行政村和農村社區全覆蓋。拓寬特派員來源領域,提高服務的全面性??萍继嘏蓡T隊伍有高校專家17人、企業5人、農業28人、氣象2人、林業10人、金融1人、大學生14人。
夯實基層科普隊伍。加強科協組織建設,積極建立科技志愿者隊伍550余人,深入鄉村、農企等地,利用科普講座、義診、發放宣傳品及科普書籍等,豐富群眾科普知識。實施“專家團服務計劃”行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在全省率先成立縣級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組建食用菌產業復合型科技特派團1個,滁菊、經果林專業型科技特派團2個,服務10家農企、28個行政村,開展技術幫扶10次,解決技術需求20個,研發推廣新技術、新模式3個,命名滁菊研究所、沃林藍莓、大柳黃金梨3家科技特派員專家服務團示范基地,帶動戶均增收3000余元,推動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創新服務模式 打造科技強農新引擎
打造產業“大托管”模式。推進以科技特派團技術與管理為支撐的“大托管”模式,食用菌產業科技特派團以滁州市金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核心,輻射帶動全區各鎮建設食用菌生產塑料大棚,建成統一管理經營、分散生產的食用菌產業體系。2022年,新增食用菌經營主體11家,產業帶頭人26人,帶動周邊200余戶共同富裕;打造食用菌“三品一標”農產品6個,“南譙櫟菇”區域公共品牌1個。
推行“3+1”運作模式。積極建立“政策引導搭平臺、項目帶動興產業、利益聯結促發展”和“科技創新惠三農”的工作機制,通過“政策引導”整合政府資源,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明確財政資金150萬元專項支持科技特派員工作。成立科技特派員工作辦公室,通過“項目帶動”整合項目、人才、技術三種資源,提升科技特派員服務水平,2022年沃林藍莓、超越環保分別獲批省級項目,項目總資金1050萬元;華糧液獲批市級項目,項目資金15萬元;同時推薦沃林藍莓、金穗農業申報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項目。“利益聯結”形成科技人才和農村經濟相結合、互利共贏的長效機制,以技術入股、兼職取酬、土地入股等方式現已打造利益共同體5個。
構建“6+1”服務模式。積極推廣“龍頭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特派團、示范基地、農戶、責任部門和1個項目”服務模式。沃林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作為藍莓產業龍頭企業,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依托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創建了省級、縣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承擔省級重點研發項目,獲得項目資金50萬元。同時組建特色經果林科技特派團,以團隊形式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帶動周圍農戶就業,進一步加速農業科技項目成果轉化,成為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典型。
完善服務載體 續寫產業發展新篇章
做好工作站建設。聚焦科技強農,積極搭建科技創新服務載體,引導科研成果“向下沉”“往地方走”。全區獲批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6家,總數位列全市第一。工作站均與安農大、安徽科技學院等高校院所簽訂有合作協議,持續開展科技創新,強化科技服務,先后指導大柳鎮良農黃金梨專業合作社、沃林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金玉滁菊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獲批省重點研發項目。目前共研究開發新技術3項、新品種2個,推廣新品種示范數1770畝,建立種養殖示范基地2120畝,帶動戶均增收3488元。
強化科普設施建設。加快推動科普場館建設,全區已建成綜合類、天文類、生態環保、防震減災和垃圾分類等五大類科普館所55個,實現全市首個鎮街文化中心科普館室全覆蓋,積極推進大柳滁菊科普館建設,打響滁菊品牌知名度。
加強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完善“農戶出題、專家坐診”服務模式,推進省科技特派員管理服務下沉,目前已促進企業增收455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115萬元。同時特派員圍繞全區滁菊、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特色產業開展技術服務,已形成1000畝食用菌、2000畝滁菊、2.5萬畝水果、3.5萬畝茶葉等特色產業版塊。利用好各類科技平臺,助力農業企業申報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已獲批1家高企、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制定《科技小院管理辦法》,組織昌春木炭、盛柳農業申報科技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