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積極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成功之路——
向“新”而行,激活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
滁河河畔,現代化新滁州漸露芳華;瑯琊山下,“環滁皆產業”戰鼓正酣。
從“環滁皆山也”到“環滁皆產業”,滁州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實現質的蝶變,靠的是科技引領、創新驅動。
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創新體系建設為支撐,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手段,近年來,我市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能力提升、平臺建設、人才引進、項目推進,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指數增幅全省第一、排名全省第三。2022年,滁州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智能測控裝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選全國“2022年創新型產業集群”名單。
因創新而興,聚產業而旺,新時代的滁州,創新驅動發展已在全域蔚然成風,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
優化生態,激發原動力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來抓,持續完善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創新發展。”去年11月22日,滁州科技創新企業家早餐會上,市委書記許繼偉明確指出,近年來,滁州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招引力度和培育力度,創新主體規模日益壯大,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用日益凸顯,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從“沖進全省第一方陣”到“沖刺全省第三”,在區域發展的追趕跨越實踐中,我市始終堅持把創新發展作為轉型升級沖刺并站穩全省第三的必由之路。
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在市科技局設立市創新辦,統籌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每年初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每年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對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從2017年開始,出臺1+4+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并完善調整。
與此同時,我市還充分發揮好考核“指揮棒”作用。提出像考核招商引資一樣考核科技創新,連續5年對全市八個縣(市、區)政府和滁州經開區管委會、中新蘇滁高新區管委會開展科技創新專項考核,既考核指標,也考核工作;既考核結果,也考核過程;既下目標任務,也教方法路徑。
措施有力,成績得力。在滁州,科技創新工作從“不重要”到“很重要”、從“要我干”到“我要干”,逐漸形成科技創新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激活主體,提升競爭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創新創造的主力軍。
高等教育、科研院所資源不足,這是滁州的現狀和短板所在,扭住創新“牛鼻子”,關鍵在主體。
我市緊扣企業創新主體培育這個主線,聚力關鍵環節,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市本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100%用于企業。
正視不足,補短板、強弱項,創新的動能方能愈發強勁。
我市積極主動開展產學研對接、大院大所合作、招引高層次團隊、引進高水平孵化器,擴大源頭供給;對于高企申報、產值上臺階給予分階段獎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助力科技企業加快成長;設立產業鏈專項、大院大所合作專項、創新創業大賽專項等一批針對性強的科技計劃項目,降低企業創新風險;建立科技聯絡員隊伍,為高企培養科技“明白人”;出臺《滁州市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對全市開發區科技創新指標提出階段目標,目標直接納入到市政府對開發區的年度考核,未完成目標開發區考核直接降檔,進一步建強縣域科技創新平臺載體。
由普惠向擇優轉變,著眼于支持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由事后向事前延伸,對于企業通過自身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采取后補助方式給予激勵,對于投入大、周期長、單靠企業自身難以實現的,采取多方合作、一事一議、提前支持;由項目式向平臺化過渡,著重支持依托產業鏈領軍企業的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以及行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成果讓域內行業共享。
我市突出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推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重心的這三個轉變,激發的是創新主體的主動性、能動性。
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增長,對動力電池需求量也呈不斷增長趨勢。作為一家生產新能源電池的企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市場里,搶下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的電池訂單?南譙區利維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楊回答,靠創新!
該公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產學研聯盟,產品技術及質量均處于國際和國內領先地位,擁有多項自主專利技術。
“公司自主創新,滿足客戶需求,這就是我們的優勢。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未來的想像空間很大,我們不僅要做單打冠軍,更要做混合冠軍。”侯楊說。
數據顯示,2022年,南譙區125家規上企業,其中65家企業開展了研發活動,并與中國科技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近70項,研發投入達3.66億元。全區高新技術企業87家,較“十三五”末增長5倍。
令人可喜的數據變化,見證的是南譙區傳統產業逐步實現“制造”向“智造”的升級。
厚植沃土,增強聚合力
一個地區,勇于創新,才是希望的熱土。
做足做好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關鍵是要凝聚創新合力、厚植創新土壤。
擁有精細化工、軌道交通裝備、文具等產業集群的來安縣,在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大背景下,普遍面臨著產業升級、科技創新需求。
摸底企業對人才的真實需求,才能最大限度服務好企業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從2020年8月開始,來安縣先后與滁州學院、浙江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長三角地區高校院所開展合作,按照企業需求,選聘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具備相關領域突出科研工作經歷和能力的高校教師,掛職縣內企業副總經理或副總工程師,幫助企業進行科技創新。
在安徽華欣藥用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掛職“科技副總”的邵玉田博士,是滁州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教師。掛職期間,他帶隊研發的“藥用玻璃包裝瓶內壁硅化”產品,得到兆科藥業等大中型藥企的認可,僅此一項產品訂單額達800萬元,為企業創造了150萬元利潤。
政府“訂單式”向企業推薦人才,逐步完善建立起了“企業點單、政府派單、中心買單、企業評單”運行模式,讓高校教師走出校園轉化科技成果、豐富教學實踐,也在縱深推進著來安的政產學研用合作。
發展階段不同、產業結構各異,但在縣域科技創新路徑探索上,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創新路徑。
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題,“天長模式”不斷推廣;來安縣“科技副總”的經驗得到省領導肯定,《科技日報》給予專題報道;明光市高層次人才團隊招引工作有聲有色;定遠縣引進中科大前沿科技成果產業化;全椒節能環保內燃機特色產業基地、明光凹凸棒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成功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鳳陽小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功通過驗收,滁州成為全省唯一擁有兩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市。
全域同心同向,走活科技創新“一盤棋”。
在縣級黨委政府層面,抓科技有激勵有擔當,科技創新年度考核優秀的縣級政府不僅被市委、市政府通報表揚,其主要負責人在每年全市表彰大會上臺領獎;在縣級科技系統層面,干部隊伍年輕化提速,目前8個縣(市、區)科技局一把手平均年齡不到45歲,“80”后、“90”后班子成員超過三分之一,徹底扭轉了縣級科技局過去是“養老單位”的形象,從“終點站”變為“加油站”。
2022年,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27.2%,各項創新指標持續增長,累計與108家大學大院大所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省級以上研發平臺達207家,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滁州分中心正式落戶,入選中國數字城市、數字經濟“雙百強”城市。2023年,我市將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主線,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創新主體,提升創新效能,全面塑造發展動能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