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曹 岱 全媒體記者李邦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水安全,市水利局認真貫徹上級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大膽探索多措并舉,改革成效綜合效益不斷顯現。全市灌區年節水量約15000萬立方米,渠系灌溉利用率由過去的0.55提升到了0.75,天長市入選水利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經典案例,全省僅2例。
定額配權。以縣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基礎,將農業用水量指標自上而下逐級分解到灌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戶等,落實到具體水源、具體工程。通過指標文件、水權證、定額水票等,探索建立水權交易機制,鼓勵用戶轉讓、回售節水量,保障用戶獲得節水效益。
工程強基。統籌推進大中型灌區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健全輸配水工程體系,以骨干工程與末級渠系產權分界點為核心,完善供水計量體系和設備。截至目前,全市52個大中型灌區共配備電磁流量計、量水設施信息終端523臺套,為計量收費創造了設備條件。
補貼提振。走訪調研灌區用水戶,摸清農戶對水價的經濟承受力,結合92處大中型灌區的農業供水成本,確定基本水價。設立節水獎勵專項資金,以灌溉定額為基準,按50%給予獎補。建立與節水成效、調價幅度、財政狀況相匹配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針對水管單位、農民用水協會和用水戶,分別實行差額補貼、比例補貼、超額補貼。
機制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灌區的有效管護機制,通過約束和激勵機制,使管理責任、工作績效和職工收入緊密掛鉤,加強對水管單位的考核評比。開展“標準化灌區”的創建活動,促進水管單位改進工作作風,提高用水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