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最終體現在農民鼓起來的“錢袋子”上,只有這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才會更高,才能真正把科技興農的目標落到實處。
近日,筆者走進皖東綜合試驗站,映入眼簾的是各種長勢喜人、鮮嫩水靈的花卉蔬菜。眼前正在試驗大棚里忙著進行技術指導的,就是安徽農業大學副教授、皖東綜合試驗站站長陳友根和他的愛人安徽農業大學副教授王冬良。
“我和我愛人都是學農的,學農的必須要和土地打交道。”2016年,作為皖東綜合試驗站第一批花卉苗木產業聯盟首席專家和崗位專家,陳友根和王冬良來到明光。
2019年,陳友根教授正式成為皖東綜合試驗站站長,作為蔬菜、食用菌生理及設施環境調控方面的專家,如何做強做大食用菌產業孵化器項目是陳友根一直以來精心研究的課題。
“明光的生態環境很好,通過區域試驗,發現這里的氣候溫度非常適合食用菌的生長,為菌種培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食用菌的經濟效益比較高,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產業,能促進農民增收,這是我們最主要的目的。”陳友根介紹說。
“通過試驗站+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在自來橋、澗溪等周邊鄉鎮大力推廣,發展大戶種植食用菌3.2萬棒,產品銷往江蘇、上海、浙江等地,帶動了明光當地群眾增收致富。”陳友根說,真的十分感謝明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這么大的支持才能發展得這么好。
“我之前從沒有看到這種長得既好看又好吃的食用菌,陳教授真的很厲害。我在這里工作不耽誤干農活,錢不少賺,還能照顧家。”石壩鎮王橋村村民郭豐濤滿臉幸福地說道。
作為花卉和艾草產業聯盟的首席專家王冬良,帶領研究生和團隊在皖東實驗站積極開展花卉、甜葉菊種苗研發培育工作,讓優良品種發揮最大經濟效益,目前實驗站收集了240多個花卉品種,并建立了優良種子資源庫,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除了教學和科研,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田間地頭為農民開展農技培訓,目的就是改變他們的種植習慣和種植方式,讓他們的腰包鼓起來,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王冬良笑著說。
多年來,陳友根、王冬良夫婦依靠自身的專業學識和不斷拼搏的敬業精神,扎根明光,服務三農,成為農業科技道路上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