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2022年8月17日8版)
當我們一提到美麗鄉村,腦海中總會浮現這樣的畫面:環境優美、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如今在來安縣,這些已經逐漸照進現實。
近年來,來安縣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圍繞“環境美、村莊美、庭院美、田園美”目標,以村莊清潔行動為主線,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實現由一處美向處處美、一時美向長久美靚麗轉變。先后獲評“安徽省美麗鄉村先進縣”“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安徽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貢獻突出先進集體”“安徽省村莊清潔行動成績突出先進縣”稱號。
堅持高位推進 全縣“一盤棋”凝聚合力
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來安縣建立高位推進機制,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把手工程,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同步謀劃、同步推進。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并下設1個辦公室和4個專項工作組,健全1+4責任體系,構建縣政府主導、縣部門主責、鄉鎮主抓、村級主體、農民主角的推進體系。
與此同時,嚴格督查機制。建立由縣作風效能辦牽頭,縣委、縣政府督查室共同參與的聯合督查機制,實行“一周一督查一通報,一月一考評一調度”年底算總賬的督查機制。對啟動慢、推進不力、慢作為、建設進度嚴重滯后,不能按時完成交辦任務的鄉鎮進行嚴肅問責和責任追究,并將督查結果與鄉鎮年度效能考核掛鉤。
此外,來安縣還加大融資力度,編制美麗鄉村振興項目,成功爭取政府專項債10億元,用于自然村莊“五清”整治,農村垃圾、污水治理、衛生改廁等村莊建設行動項目,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另外統籌農業綜合開發、小農水建設、高標準農田等涉農項目,整合項目資金達2.3億元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全域規劃抓好“點線面”繪好“一張圖”
來安縣堅持分類推進,從縣域層面做好村莊分類和布局優化調整。按照“點上出彩重點干、線上美麗優先干、面上潔凈全面干”的思路,全面推進當地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整治、全域美麗。
真抓實干,打造“點”上的示范。利用專項債券項目,規劃布局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先后在新安鎮十里村、舜山鎮舜山村、獨山鎮白露村等項目點,圍繞“道路硬化、污水凈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村容美化”目標進行建設,突出徽派門樓、徽派院墻改造,做細做精特色景觀、創新小品,提升示范村品位。
多點聚力,實現“線”的延伸。深入實施農村公路沿線環境綜合治理拓展提質工程,對全縣53條、153.6公里縣鄉國省道路開展擴綠補綠種綠,清理臟亂差,全域打造“凈、序、綠、美”農村公路風景線,實現一處美到一片美的美麗蝶變。
整體提升,擴展“面”的覆蓋。全面抓好128個行政村2534個自然村莊環境的全面整治,確保整治一片、規范一片、提升一片,累計清理垃圾12303噸;清理溝渠2704公里,溝渠塘壩5509處;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2211噸;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200萬個,廢舊農膜119噸。
營造濃厚氛圍干群同心織好“一張網”
“政府花這么大力氣把我們的環境整治好了,我也應該為保持家門口的環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宣傳引導下,林橋村村民黃青松主動參與林橋美麗村莊建設,并自愿免費承擔村莊綠化修剪工作,樹立了良好的帶動典范。
為營造濃厚氛圍,來安縣利用廣播、電視、微信等宣傳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引導村民制定村規民約,利用公益講座、新時代文明實踐講堂、“小板凳”宣講等文化活動,普及垃圾處理和健康衛生知識。
來安縣還注重選樹典型,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變“要我干”為“我要干”。開展“美麗庭院”和“文明戶”評選活動,表彰村內“居室凈、院落美、廚廁潔、家風好”的先進人家,通過選樹97名好人、3名道德模范,評選158戶“文明戶”、3000戶“美麗庭院”等方式,引導群眾自覺自愿“打掃屋子、收拾院子、整治村子”。
發揮能人志士、新鄉賢和農村“五老”作用,積極參與家鄉道路、污水整治等項目建設。獨山鎮白露村鄉賢企業家蔣家發投資260萬元,幫助村民修建入村道路1220米、鋪設管網1800米,新建農民健身廣場1座,綠化2500平方米。
“一村一品”串珠成鏈美麗經濟花開正好
夏日,行走在來安縣汊河鎮相官村小李莊中,潔白的樓房、平整的村道、整潔的環境,鮮花盛開、處處飄香。來這里休閑度假,好不愜意。近年來,該村發展鄉村休閑度假莊園,每年接待蘇皖游客15萬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達23000元,獲評首批國家級“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
如何推動美麗環境向美麗經濟轉化?來安縣依托歷史資源、民俗資源和生態資源,發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休閑觀光、采摘娛樂、餐飲住宿等農旅經濟。
做好“美麗鄉村+”結合文章,支持村民在房前屋后、空閑隙地,大力發展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等“五園”隙地經濟,既解決空閑地綠化,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村莊宜居品質。此外,實施“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發展策略,全縣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3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總數達8個,居全市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