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8月13日5版)
滁州市推出“研發+生產”準營模式,破解食品企業“研產分離”難題——
創新技術“秒變”企業產能
“成功啦!”日前,安徽金禾實業研發經理賀祥坤在實驗室里難掩興奮,企業新研發的一款新型甜味劑已完成“中試”,“申報材料備齊后就申報,估計8月中旬拿到食品生產許可證,技術創新很快就能變成產品產值。”
賀祥坤口中所說的“中試”,是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關鍵環節,介于實驗室研發與生產線之間,是產品通往市場的必經之路。
食品產業是滁州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現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595家,其中國內頭部企業26家,13家擁有食品研發中心,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面對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如何壓縮轉化時間、加速實驗室成果上市,成為滁州食品產業的核心課題。
傳統模式下,研發與生產環節嚴格分離,須完成研發全部流程,再建立生產線,批量試產后,方能申領食品生產許可證——這導致產品上市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嚴重制約創新轉化效率和產品上市速度。對此,全椒縣的天凱科技企業副總經理吳艷榮深有感觸。“舊政策要求研發后的創新產品,建立生產線大批量試產后才能申辦食品生產許可證,拉長產品上市周期并影響競爭力,制約企業發展。”吳艷榮告訴記者,從實驗室到市場,創新產品亟須一條快速通道,加快實現研發到批量生產的轉化。
2024年10月,滁州作為安徽省準營改革試點市,率先推出“研發+生產”準營模式,通過“一址兩用”等改革舉措,讓研發中心可以直接從事食品生產,破解了食品企業研發和生產分離問題,縮短了研產時間,降低了企業成本。
金禾實業是該創新的省內首個受益者。“以產品‘圓柚酮’為例,一噸產值3000萬元,但市場需求量小,建設規模化生產線成本高、時間長,企業吃不消。”賀祥坤告訴記者,改革后,通過減少行政審批環節、打破場地專用限制,企業于2024年10月獲批安徽省首張“研發+生產”許可證,“新產品研發周期壓縮一半,節約試錯成本超1000萬元,首批產品預計新增產值2000萬元。”
今年5月13日,天凱科技成為安徽省第二家獲證企業。“這張證就是‘及時雨’!原料成本市場波動大,現在僅需生產5噸‘中試’量即可上市,不再受50噸商業化生產線限制。”吳艷榮笑著說,這讓企業實現了降本增效。
當“研發+生產”許可證破冰后,創新技術“秒變”企業產能。“從拿到第一張證開始,我們已經陸續增加了4個創新產品。”賀祥坤說,天然甜味劑、天然香料、天然保健品原料等多個新產品都在“中試”中,拿到證后就能上市銷售了。
研發人員占企業總員工近四成的天凱科技,更是馬不停蹄。吳艷榮表示,企業18個創新產品開始走申報流程,“從研發到生產的無縫對接,堅定了企業走科創之路的信心。”
據了解,滁州市積極探索產研一體化研發模式,建立食品生產幫扶特派員制度,實施“一企一策”,為更多食品企業量身定制“研發+生產”準入方案。截至目前,該模式已頒發三張許可證,有效提升成果轉化率,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