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距離放學還有20分鐘,在滁州市實驗小學西校區新設的家長等候區,一排排白色的遮陽棚下,53歲的李靜正悠閑地坐在長凳上等待放學的孫子。“以前接孩子得擠在南門口,下雨天連個躲雨的地方都沒有,現在有了遮陽棚和休息凳,再也不用受罪了!”她笑著指了指頭頂的遮陽棚,語氣里滿是欣慰。這一幕,正是我市校園周邊安全整治提升工程竣工后的縮影。
作為2025年滁州市十大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這項工程自今年2月份全面開工,僅用51天便提前完工,實現了“零事故、零投訴、零延誤”的目標。市重點處聯合公安、教體等部門,針對滁州市實驗小學、永樂小學、湖心路小學等6所學校周邊交通問題,量身定制“一校一策”改造方案。增設人車分流校門、擴建家長等候區、安裝智能信號燈……一系列舉措讓學生“上學路”更安全,家長接送更舒心。
接送孩子安全又省心
市實驗小學西校區南大門,正對天逸華府竹園小區地下車庫出口,中間僅隔一條狹窄馬路,每逢上下學高峰期,1400多名學生與進出車輛交織,存在安全隱患。家長宋先生表示:“車輛頻繁進出車庫,上學放學時校門口人員密集,存在安全隱患。”如今,學校西側新開設的校門和寬敞的家長等候區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同樣煥然一新的還有市永樂小學。該校南門緊鄰琴軒路,門旁的工地圍擋長期遮擋視線,人車混行隱患重重。改造后,南2門專供學生通行,車輛則從原南門進出,實現人車分流。“孩子愛跑愛跳,以前總擔心他們突然沖到馬路上。”家長王先生站在新建的等候區感慨,“現在接送孩子,安全又省心。”
細節處彰顯民生溫度
在市湖心路小學南門,新安裝的紅綠燈正閃爍著醒目的紅光。放學的孩子們在交警引導下有序通過馬路。家長張女士駐足觀望,眼里滿是欣慰:“以前車流不斷,孩子過馬路像‘闖關’,現在紅燈一亮,車輛主動停下,心里踏實多了。”校門口的非機動車停車位也悄然完成“升級”——原本陡峭的坡道被改造成緩坡,家長劉文道推著電動車上下,連連稱贊:“坡道平緩了,上下也方便了,政府真是把小事辦到我們心坎上了。”
這些變化背后,是多部門協同聯動的成果。市實驗小學校長張長松坦言:“人行門的開設解決了學校多年‘心病’,家長等候區不僅寬敞,還縮短了接送時間,真正把師生安全抓在了實處。”市永樂小學校長方笠則用“短工期、高質量、人性化”來評價工程,“民生工程就得這樣,實實在在解決問題。”
兼顧安全與便利的答卷
從增設信號燈到優化交通標識,從硬化裸露地面到提升綠化景觀,這場“安全升級”不僅消除了隱患,更重塑了校園周邊的“微環境”。
“改造前,各校痛點不一,我們堅持‘對癥下藥’,讓每項投入都精準惠民。”市重點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施工過程中,針對各校實際需求,增設人車分流校門、擴建家長等候區、安裝紅綠燈等,并同步提升綠化景觀,實現安全與美觀雙提升,惠及師生逾萬人。
如今,走在整治后的校園周邊,人車各行其道,家長等候區秩序井然,曾經的擁堵與雜亂已成過去。正如一位家長在面對記者采訪時所言:“孩子安全了,家長省心了,這就是最大的民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