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4月11日4版)
“我在這一天工作七八個小時,一年收入四五萬元,家門口工作,照顧老人小孩也方便。”4月8日,記者走進滁州市南譙區黃泥崗鎮唐莊村,在該村的唐圣稻米加工車間內,村民李先明正在分裝大米。
“我們生產的大米品質好,去年賣出1200多噸,產品暢銷滁州、南京等地區。”滁州圣君水稻合作社負責人周圣君介紹。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唐莊村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建成面積約500畝的省級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通過整合聯建資源,將難以實現機械化耕作的“巴掌田”“插花田”,改造為田成方、渠成網的“整片田”,為農業生產打牢硬件基礎。
“我們與圣君水稻合作社合作,深化村企聯建模式,投資600萬元,建設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唐圣稻米加工‘共富工坊’,通過‘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鏈運營模式,解決本地群眾稻米銷售難問題,帶動近30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每年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0萬元。”唐莊村黨總支書記程東山說,唐莊村在探索“村黨組織+合作社”發展模式上,還與圣君水稻合作社建設了1540平方米的秸稈收儲中心,既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又提高了村民收入。
農村要發展,關鍵靠支部。“2020年之前,村‘兩委’班子戰斗力不強,黨組織軟弱渙散,集體經濟發展也不好,人才流失嚴重。”提到唐莊村以前的面貌,程東山不禁感慨。
如何建強支部堡壘,激活強村富民“紅色動能”,是擺在村“兩委”班子面前的一件大事。2021年以來,唐莊村通過強化理論學習,創新“基礎課程+自選課程”“理論課+實踐課”模式,引導黨員在理論學習中增強責任意識,凝聚村干部團結奮斗合力。
為破解村級后備力量“后繼乏人”等問題,唐莊村大力從致富帶頭人、返鄉畢業大學生、退伍軍人等群體中選拔儲備村級后備干部,實行村“兩委”成員“一對一”結對幫帶,全面加強后備力量能力培養。“在培養中使用,在使用中培養。”程東山表示,后備力量在一線崗位實踐鍛煉,提前接受“崗前培訓”,做好崗位上的工作,先后有4名后備干部進入村“兩委”班子,大大提高村黨組織戰斗力。
“村里村外,雖說都是鄰居,但也會有一些矛盾糾紛。”在唐莊村的“老書記調解室”里,干了20多年村書記的薛云江說。講情況、說問題、解糾紛,在“老書記調解室”里,大家相對而坐,敞開心扉,化矛盾、找答案。2024年以來,通過成立以老村書記為主,網格員、黨員志愿者等為輔的調解隊伍,解答村民群眾來訪和咨詢150多人次、化解矛盾糾紛60余件。
矛盾化解了,村民不僅心情舒暢,還有積分累積。結合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唐莊村將群眾參與矛盾糾紛化解、人居環境整治等量化為積分,并推行積分獎勵,通過打造信用超市,讓群眾憑信用積分兌換商品,引導群眾參與村級治理。
“線上+線下都可申請兌換商品。”在唐莊村的積分信用超市里,負責人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如何線上申請積分兌換,截至目前,村民已累計兌換信用積分1.2萬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