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3月5日10版)
2月6日,滁州市連續4年以“雙招雙引”為主題召開“新春第一會”,致敬企業家、禮贊貢獻者、吹響奮斗號角。同日,全市招商引資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619.4億元的145個項目落地滁州。
2月18日,民營企業助力滁州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300余名企業家代表和70余名各級有關部門代表相聚“醉美亭城”,3個合作協議順利達成、12個優質項目現場簽約。
2月25日,安徽科技學院與滁州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會在安徽科技學院滁州校區舉行,一系列校地、校企合作項目簽約、入駐,標志著該市校地、校企融合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2月26日,滁州市招商引資“春季攻勢”行動北沿江高鐵滁州站站城一體融合發展項目暨南譙區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簽約儀式舉行。本次集中開工項目13個,總投資79億元;集中簽約項目13個,總投資55億元。
……
當和煦的春風吹拂皖東大地,萬物生長的磅礴力量奔涌而出,創先爭優的沖鋒號角激蕩回響,拼搶“開門紅”已按下了“加速鍵”。
日邁月征,歲物豐成。在這個迎春而動、向新出發的美好時節,滁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站上了新的臺階。
2024年,滁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34.4億元,同比增長5.5%。邁過3000億元臺階后,突破4000億元大關,僅用4年時間……這座奔騰向前的“安徽第三城”,用搶抓機遇的精心布局、創先爭優的不懈追求,努力在省內當先鋒、在長三角爭進位,蹄疾步穩地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
歲月洗禮下,沉甸甸的收獲凝結著全市上下的辛勞與汗水,展現出改革熱土的厚重與擔當:全年規上工業企業數、新增數、凈增數,分別居全省第2、第2、第1位;參加省開工動員項目171個、總投資155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93億元、均居全省第3;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數,分別居全省第3、第2、第3、第3位……
大地無言,鐫刻出奮斗者的足跡;四季如歌,鋪展出向春行的圖景。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滁州全市上下正按照中央及省、市決策部署,繼續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唱響“創先爭優、埋頭苦干、團結協作”主旋律,以高質量發展的實績實效,加快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極,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激活雙招雙引“源頭活水” “鏈”就創先爭優新優勢
翻開滁州市發展成績單,“雙招雙引”的成果格外亮眼:2024年,全市億元以上項目新簽約442個、新開工427個、新竣工310個、新投產334個,惠科電子紙、愛旭新能源等11個30億元以上項目簽約落地,晶隆半導體、明銳顯示芯片、恩清半固態電池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光啟新能源、華睿生物、福萊特四期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列入省重點投資計劃項目185個、總投資3755億元,均居全省第2;壓茬推進招商引資季度攻勢,創新開展縣(市、區)、園區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專場活動7場……
此外,新入選國家級領軍人才、省級領軍人才數均居安徽省第2;連續3年成為全省人口凈流入的3個城市之一,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首次入圍“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強”。
滁州堅持把“雙招雙引”作為拼經濟的主抓手,助推滁州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用源源不斷的項目穩投資、穩增長。
迎難而上、創先爭優,在把“施工圖”變為“實景圖”的實踐探索中,一批懂產業、會招商的行家里手讓項目“生生不息”。始終堅持“頂格戰法”,制定招商方案,完善招商圖譜,建立儲備項目庫,按圖索驥、靶向開展“鏈式”招商。市級領導既當“指揮員”又做“戰斗員”、親做招商“敲門磚”,2024年全年市領導共外出招商120余批次、拜訪企業300余家;各縣(市、區)和市直兩個園區主要負責同志外出招商1000余天,接洽項目近千個。
一串覆蓋全、優勢顯的產業鏈條讓生態更加完善。聚焦“8+3”新興產業鏈,瞄準“高精尖”、緊盯“專新特”,加快形成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的產業新格局。2024年全市新引進制造業項目占項目總數的93%,其中光伏、半導體等八大產業鏈項目占項目總數的77.8%;新引進戰新、專精特新等高質量項目占比71.2%。
一片服務暖、保障全的營商環境讓滁州魅力無限。在全省率先開展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出臺企業訴求“一口”收辦、閉環管理工作機制,建成全省首個企業綜合增值服務專區,為企服務平臺線上受理企業訴求辦結率達100%、滿意率達99%以上。免申即享兌付各類獎補資金4.6億元、惠及企業超千家。
該市還綜合施策,打出基金招商、以商招商、高位招商“組合拳”,取得明顯成效。全市共有政府性股權投資基金91只,基金總規模876億元。
招商引資快馬加鞭,招才引智“誠意滿滿”。滁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創新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構建星享、星創、星安、星游的“星連心”服務場景,并大力培養、團結、引領和成就人才,促使“近者悅、遠者來”的引才用才格局日趨形成,源源不斷的人才優勢正轉化為澎湃不竭的發展優勢。
驅動科技創新“動力引擎” 再攀提“質”增效新高峰
近年來,滁州市扎實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全市研發投入92.8億元、居全省第3,躋身科技創新競爭力百強城市。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500家、3500家,居全省第3、第2。通用生物等4家企業入選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居全省第2。博西華、全柴獲評國家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累計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376家,其中國家級研發平臺4家、省級重點實驗室5家。新增省級院士工作站4家、連續2年居全省第1。工大智谷協同創新中心正式運營,安徽大學滁州研究院3個產業化項目建成投產,南農大滁州科教創新園開工建設,安徽大學與滁州首個聯合研發中心成功揭牌。
伴隨著創新驅動力的顯著提升,滁州市產業競爭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翻看政府工作報告,一組數據令人振奮:去年該市凈增規上工業企業241家、總數達2807家,分別居全省第1、第2;凈增戰新企業105家,總數達705家、居全省第3。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53家,均居全省第3;新增省級智能工廠3個、數字化車間16個,均居全省第2。金禾實業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實現該市零的突破。出臺全國首部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地方性法規,成功舉辦光伏行業技術創新大會,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獲評全省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全省第1。民營經濟考核居全省第2,2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5家企業入選省民營企業制造業百強。
縱觀近年來滁州的發展歷程,每一步都緊緊把握住了發展機遇。無論是搶灘布局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新賽道,抑或是優化調整“8+3”新興產業鏈“鏈長制”塑造科創新優勢,都離不開對國內外形勢的精準判斷,離不開對產業生態的科學謀劃。
作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行區,全市各園區也呈現出亮點頻現、多點開花的生動局面:中新蘇滁高新區經營收入超500億元,擴展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頂山—汊河、浦口—南譙2個新型功能區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7個、總投資187億元;3個寧滁結對合作產業園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1個、總投資47.5億元。定遠、全椒兩個合滁合作園累計簽約汽車零部件等項目46個。滁州經開區在全國229家國家級經開區考評中排名第35位。4家開發區進入全省30強,2家開發區獲批省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
去年12月14日,滁州連續3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稱號。源源不斷的人才與滁州“雙向奔赴”,為科技創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接續推進招才引智“十大舉措”4.0版,舉辦“星耀滁州·會客虹橋”“才聚滿天星·筑夢新滁州”等系列活動,新引進高層次人才663人,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4.1萬人。新入選國家級領軍人才、省級領軍人才數均居全省第2。連續3年成為全省人口凈流入3個城市之一,首次入圍“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強”。
乘好一體化發展強勁“東風” 匯聚轉型升級新動能
借好區域一體化的東風,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將戰略機遇轉化為發展優勢,是滁州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贏得主動、實現彎道超車的必然選擇。
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之一,滁州始終以主力擔當、主角姿態,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更大力度“走出去”、更大范圍“請進來”,奮力在主動服務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城市共進,協同繪就“一張圖”。10年謀劃,5年建設。2023年6月28日上午8時18分,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正式通車。這一全國首條跨省城際鐵路、長三角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志性項目,讓滁寧兩地的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2024年,滁寧城際鐵路南京段也已開工,兩地同城化加速奔向現實。打通交通互聯互通瓶頸,“高速上的長三角”“軌道上的長三角”“航道上的長三角”“翅膀上的長三角”建設捷報頻傳。
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改革先鋒滁州在全市上下發出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時代號令。該市主動站在長三角坐標系中謀劃發展,與南京、合肥等相關城市共同編制《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滁寧一體化發展國土空間戰略規劃》《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方案》《寧滁結對合作幫扶實施方案》等規劃20余個,為推進融入一體化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和政策支持。
有了強有力的統籌規劃引領,該市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越發積極主動,考察交流、跟班鍛煉、常態互訪、協商機制、共建平臺……
產業共榮,從“好鄰居”到“合伙人”。滁州市積極對接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目標和布局動向,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加快實現產業鏈協同、創新鏈對接和供應鏈融合。探索“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全力推動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發展,與南京簽署“1+2”合作框架協議,成立寧滁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建立“領導小組+管委會+開發主體”管理運作機制,雙方共編規劃、共設基金、共建園區、共同運營,攜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聚力打造體制創新引領區、產業協同示范區、同城發展先行區。截至目前,該市共建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4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4個,跨省合作平臺數量和體量均居全省第一。
民生共享,打造同城“幸福圈”。該市主動對接滬蘇浙優質資源,持續推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在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加快實現“同城化”待遇。全市累計簽約長三角合作醫療項目424個,其中2024年新增143個、增幅50.89%,實現共建共享市域全覆蓋。充分利用滬蘇浙優質教育資源,通過設立分校、整體托管、協作幫扶、學習聯盟等方式提升辦學水平。該市與長三角地區多地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戰略協議》,推出線上服務專欄、線下辦事專窗、長三角政務地圖、長三角虛擬窗口等多項措施,為長三角地區企業和群眾提供觸手可及、方便快捷的政務服務。目前在全市行政服務窗口,已實現148項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172項事項南京都市圈“跨域通辦”、“亭城通”市民卡與南京等110個城市聯網互刷。圍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舉辦攜“手”游滁州、自駕游大會等活動,面向南京、合肥等地高校開展定向文旅推介,現場發布滁州精品旅游線路,推出景區景點、美食美宿優惠券,吸引3萬名大學生消費群體游滁。
答好民生實事“幸福考卷” 繪就皖東大地新圖景
2月6日,農歷正月初九,瑯琊山下人潮涌動,年味正濃。借助廟會這場文旅盛會,瑯琊區舉辦的春風行動新春招聘會火熱開場,為返鄉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和城鄉求職者搭建起“家門口”的求職平臺,讓新春的“煙火氣”里升騰起就業的“新氣象”。據統計,此次瑯琊山廟會公益招聘活動吸引了區內80余家企業參加,提供了5000余個崗位,吸引1.2萬人次進場,達成就業意向2300余人,其中返鄉人員占比超四成。
這場春日里的“雙向奔赴”,讓“幸福”成為這張民生答卷里的明媚注腳。
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就是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近年來,滁州市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用情辦好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群眾關心的“身邊事”,以民生“溫度”標注幸福“刻度”,讓全市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汲取“融合”之力,城鄉面貌煥新顏:穩步推進城市更新,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1.2萬套、改造老舊小區67個。滁城實施重點城建項目196個、完成投資70億元;鄉村振興步伐加快。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66.1萬畝、居全省第1。新創建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14個、中心村50個,新改廁超1.6萬戶。全市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無一返貧;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滬寧合、合新、寧淮等鐵路建設加快推進,滁州北站貨場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用;全市首座通用機場——明光女山湖機場建成運營。新增5G基站2900個,累計開通1.2萬個,成功獲批國家“千兆城市”……
牽掛百姓冷暖,幸福生活再加碼:民生支出占比始終保持在80%以上,省50項民生實事、市人大代表票決10件實事年度計劃全面完成。困難群體醫保參保率100%。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2所,新增學位2.1萬個。全市轉診會診服務中心和“一站式”就醫服務實現縣域全覆蓋。統籌發展與安全,全市信訪總量、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刑事和治安類警情數均同比下降,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守護碧水藍天,繪就美麗生態新畫卷:中央及省歷年交辦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超98%。PM2.5平均濃度優于年控目標,20個國考斷面水質達標,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成功申報全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全省唯一。
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現在的滁州,是發展勢頭強勁的奮進之城,是發展動能澎湃的興業之城。只要敢闖敢干、苦干實干,滁州就一定能夠開辟廣闊新天地、創造發展新業績。
文圖由中共滁州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