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安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山大川孕育靈氣,文物遺存實證文明,名家輩出延續根脈,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造化之美與人文之盛相得益彰。
新時代,新征程。如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再到“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政府工作報告》規劃一系列目標愿景,提出一系列實招硬招。參加省兩會的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圍繞“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議題,紛紛提建議、獻良策。
賡續江淮文脈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進武王墩、明中都等重點考古發掘和遺址公園建設,建成開放凌家灘、雙墩等遺址博物館。
隨著考古發掘持續推進,鳳陽明中都遺址逐漸揭開神秘面紗,并同步開展大遺址保護利用。“明中都不僅是鳳陽歷史文化靈魂所在,也是安徽省響亮的文化名片。”省人大代表、鳳陽縣縣長王俊卿介紹,目前,明中都遺址保護利用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仍面臨著考古力量薄弱、文化內涵展示不足、要素保障有限等問題。
“我們期待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考古所派駐精干考古研究人員,協調故宮博物院考古所等部門增派高水平考古人員,不斷加強明中都遺址的考古研究力量。”王俊卿建議,強化資金保障力度,制定針對明中都重大非遺工程專項保護政策,明確保護目標、任務和措施,省級設立明中都專項保護資金,用于支持遺址的保護、修復、考古和展示。同時,進一步開展明中都遺址學術研究,開發投資明中都活化利用項目,建立可視化、數字化、體驗化的文化產品體系,講好明中都故事,展示明中都魅力。
凌家灘遺址,被認定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標志性遺址。如何繼續打造凌家灘的文化品牌?民進安徽省委會建議,瞄準“古國時代的文明先鋒”這一定位,打造凌家灘頂流IP。
如何圍繞“全周期”,做好大遺址的發掘、保護、研究、利用?如何多平臺、多渠道、全方位推動凌家灘文化品牌“國潮化”?民進安徽省委會建議,科學論證確立凌家灘文化申遺的最佳路徑組合,高質量發展研學文旅產業鏈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啟動遺址數智應用重大工程建設,以科技賦能,持續提升遺址保護利用能級。
弘揚徽風皖韻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產業
“推出更多體現徽風皖韻的精品力作”“促進文房四寶等歷史經典產業振興”“大力培育文化新業態”……新的一年,圍繞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系列重點任務。
近年來,宣城市扎實推進省級宣紙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并取得明顯成效。“宣城自古詩人地,文化底蘊厚重。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持續推進,進一步推動了宣紙、宣筆等相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省人大代表、涇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甘桐文認為,在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基礎上,創建國家級宣州文房文化生態保護區,既有底子、又有條件,有利于促進非遺項目在原生環境中延續和發展。
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周期長、任務重。甘桐文建議,相關部門給予創建指導,在核心保護區涇縣建設非遺專題館,并進一步提升宣紙文化藝術節、桃花潭龍舟賽等活動知名度、影響力。
黃梅戲,中國傳統戲曲的重要代表。如何進一步擦亮黃梅戲品牌?省政協委員、省黃梅戲劇院副院長何云建議,從創意開發與內容創新的角度“破題”,推動黃梅戲與游戲深度融合。
“將黃梅戲元素融入游戲,既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黃梅戲,又能夠創新黃梅戲的傳播方式,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范例。”何云建議,鼓勵游戲開發者深入挖掘黃梅戲的文化內涵,將黃梅戲的故事情節、角色形象、表演藝術等元素巧妙融入游戲的玩法和劇情中。同時,開發多種類型的游戲,如角色扮演游戲、音樂游戲、解謎游戲等,以滿足不同玩家的需求,打造具有藝術價值的精品游戲。
加強區域聯動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區域聯動,構建“一區三圈四帶”協同發展機制,努力打造全國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
在省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吳文革看來,我省頭部文旅品牌主要涵蓋黃山、池州、安慶、宣城等地,在全國處于“第一方陣”,接下來,應該縮短與“頭雁”的距離。
“我們可以從樹立‘三觀’入手,構建徽風皖韻多元文旅品牌供給體系,打造高品質旅游強省。”吳文革建議,樹立“大文旅觀”,推動徽風皖韻頂流文旅品牌優化布局,破解全省地域分布不平衡、重山水不重人文之困;樹立“可持續發展觀”,構建專精特新安徽文旅長尾精品供給體系,破解供給與需求之困;樹立“系統觀念”,構建安徽文旅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提升安徽文旅品牌傳播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文為魂、以水為脈,加快建設靚麗多彩的長江、淮河、新安江、江淮運河文化旅游帶。
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皖北驚艷世界的文化品牌。省人大代表、淮北師范大學副校長余敏輝認為,要進一步放大運河“世遺效應”,讓大運河文化名片“靚”起來、文化遺產“活”起來、文化旅游“火”起來,引領帶動皖北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尚未將文化內涵轉化為吸引力與市場優勢,文旅產業的扶持政策力度也有待進一步加強。”余敏輝建議,以文化與生態要素為核心,構建標志性特色文化遺址公園、非遺展示園、生態公園、考古遺址公園。同時,優化沿線文旅資源利用、推出獨特體驗產品,推進資源一體化開發、打造精品主題旅游線路。
■ 本報記者 張理想 晉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