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大地上,他飽蘸“信仰之墨”,手執“實干之筆”,用心用情為村謀發展、為民謀幸福,奮力繪就村強民富的鄉村新畫卷。自2014年任職以來,在他的帶領下,黃圩村從產業發展優勢不明顯的圩區,搖身一變成為產業興旺、安居樂業的福地。他就是南譙區烏衣鎮黃圩村黨總支書記李克來,曾獲得“安徽省優秀村支書”榮譽稱號。
抓好基層黨建 筑牢戰斗堡壘
“只有夯實基層黨建戰斗堡壘,才能增強隊伍的向心力凝聚力,一往無前地推進各項工作。”李克來政治堅定、思路清晰。
他以“六亮”行動為抓手,從實際出發,創新性地提出“五微”黨建“微經驗”,有效激發了基層黨建活力。通過“微名片”展示黃圩村黨總支的黨建情況;開展“微關懷”,通過節日慰問等方式送去黨組織的關心關愛;組織“微共建”,與上級單位、兄弟單位及下轄支部開展共建活動,以共建促發展;對入黨積極分子實施“微積分”,從思想政治、能力素質、道德品行、現實表現、民主評議五個方面開展積分考核,分值將作為確定發展對象的重要依據;上好“微黨課”,通過QQ群、微信群等渠道給黨員上黨課、傳黨情、講黨史,不斷豐富黨課形式,抓實基層黨員教育。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成員掀起學習熱潮,學政策法規、思路方法、先進經驗……組織黨員到產業示范基地、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還常常帶領村干部走村串戶,了解民情民意。在汲取力量、“身入”基層的過程中,“窮則思變”的奮進“星火”也在醞釀萌發。
興產業促發展 開出致富良方
黃圩村地處圩區,沒有明顯的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李克來主動作為、認真謀劃,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思路。他堅信,只要把步子向下邁,身子向下沉,就一定能夠發掘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廣泛征求、吸納村民的意見建議后,李克來和“兩委”一班人找準了發展的“金鑰匙”——把苗木花卉、水產養殖和優質農業作為三大重點產業培育發展。目前,村里的苗木花卉經營總面積已達1200余畝,在景觀苗木花卉合作社的帶領下,形成了栽、挖、賣、運一條龍產業鏈,每年可創造上百個就業崗位。綜合開發了1500余畝的水產養殖產業,主要經營項目包括菱角蓮藕、魚蝦混養、螃蟹甲魚和休閑垂釣,共帶動5戶村民年增收約20萬元。積極打造優質農業示范基地,改造提升良田3500畝,成立晶谷優質稻米專業合作社,每年解決當地群眾就近就業30人以上。李克來給村里算了一筆賬:三大產業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70到80萬元。
黃圩特產板鴨遠近聞名,如何讓板鴨香飄千里,成為村民致富的香餑餑?李克來積極謀劃上下游產業,成立了黃圩板鴨專業合作社,新建麻鴨養殖基地2處、殺鴨廠1家和電商銷售平臺1個。目前,“黃圩板鴨”已實現養殖、屠宰、加工、銷售配送為一體的集約化發展模式,全村有20戶村民從事板鴨制作業的加工,板鴨年產量超過15萬只,實現年產值500多萬元。
讓群眾當主角 深化鄉村治理
“村民不僅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還應該是基層治理的主人公。”在鄉村治理方面,李克來的思路就是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以解決群眾問題為導向,持續提升治理效能。
結合黃圩村實際,李克來探索實行積分制管理,將鄉村治理事務細化分解成具體積分項目,形成“2+N”加減賦分項目清單。與村內便利店、水果商鋪等合作,設立“積分兌換超市”點,引導村民通過參與項目獲取積分,用獲得的積分券兌換相應的商品。這一做法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贏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800余戶村民家庭積分制參與率達到100%。
在黃圩村,“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逐漸成為新的共識。以前,該村大都是散養家禽,家禽不僅會到處亂跑、破壞農作物,產生的大量糞便還污染環境。意識到這一問題后,李克來積極組織村民就家禽圈養一事開展討論。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商量中,村民的心被團結得緊緊的,一致同意由散養改為圈養。也正是在參與著管、商議著辦中,大家體會到,守護美好家園人人須有責,共建美麗鄉村人人得盡責。
任職村支書10年間,李克來用向下扎根的智慧和魄力,帶領黃圩村不斷蛻變、向興而行。他說:“村子強了,才能為村民辦更多實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