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炮齊鳴、彩煙綻放。10月19日上午,惠科電子紙顯示模組整機項目在滁州舉行開工儀式,這是惠科繼2017年在滁州投下了歷史最大的240億元第8.6代液晶顯示器件項目后,時隔7年再一次新增的投資項目。新項目占地約155畝,投資80億元,建設周期預計12個月,主要產品包括電子價簽、智慧閱讀器、智慧辦公本、電子書包等。“自2014年惠科第一個項目落戶安徽,到今天惠科在安徽的第三個項目開工,我看到了安徽和滁州優越的營商環境。”開工儀式上,惠科股份董事長、總裁王智勇感嘆滁州暢通高效的“雙招雙引”環境,表示將以連續的項目投資為滁州打造千億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貢獻力量。
惠科的二次投資是我市掀起項目建設“新熱潮”,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堅持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戰場,牢固樹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抓高質量項目”的鮮明導向,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勁,科學精準謀劃項目、全力以赴推進項目,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項目為王”抓招商
連日來,在位于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南譙片區的安徽晶隆半導體外延材料產業園項目施工現場,大型作業車輛來回穿梭,工人們緊張忙碌,現場電鉆聲、焊接聲、機械轟鳴聲此起彼伏,奏響了一曲“勞動交響曲”。這家總投資105億元的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產業化項目今年年初開工,預計年底試投產。達產后年產半導體外延片630萬片,產值70億元,為我市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經濟要發展,項目是支撐,招商是關鍵。無論是春節過后的“新春第一會”,還是年中的“夏季攻勢”行動,一次次重大會議、一次次頂格部署,向外界釋放出滁州堅持“項目為王”、強化招引,以高質量投資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今年以來,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和第一抓手,特別是主要領導率先垂范,累計外出招商100余批次、拜訪企業超280家。各縣(市、區)及滁州經開區、蘇滁高新區主要負責同志以及第五批縣干招商組主動挖掘資源,采取登門拜訪、敲門招商等方式累計接洽項目千余個。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推動了一批高質量項目順利落地,為我市經濟運行的向好態勢貢獻了力量。
精準,是當下招商的第一要務。我市聚焦八大產業鏈、聚焦“新三樣”,瞄準鏈主企業、關鍵環節企業、綜合型區域型功能型總部企業等,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單獨簽約+集中簽約”等方式持續加強對高能級、高質量先進制造業項目的精準招引。今年1至9月份,全市新簽約億元項目405個,完成全年400個確保目標的101.3%,超序時進度26.3個百分點。新引進制造業項目383個、占比94.6%;新引進八大產業鏈項目321個、占比79.3%;新引進“新三樣”項目111個,占八大產業鏈項目34.6%。
與此同時,我市持續健全項目簽約開工入統投產升規全流程閉環跟蹤問效等機制,加快推動意向變協議、協議變項目、項目變工地。今年1至9月,全市新開工億元項目277個,新投產億元項目261個。一批批大項目、新項目、好項目落地生根。
廣納群賢聚人才
82家知名企業、1653個優質就業崗位、收到簡歷1674份、初步達成就業意向528人次……這是10月30日在滁州學院舉辦的“才聚滿天星 筑夢新滁州”—2024年滁州市“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動取得的成果。據主辦方介紹,活動旨在搭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向對接平臺,努力讓廣大學子留在滁州、扎根滁州、筑夢滁州、星耀滁州。
業以才興,招項目,還要引人才。
一直以來,我市以打造人才強市為目標,大力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迭代實施招才引智“十大舉措”4.0版,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營造精心抓才興才、悉心育才引才、傾心聚才用才、真心惠才留才的良好氛圍,全力打造長三角吸引人才的集聚地。
除了開展與本地高校的招才引智高校行外,市領導帶隊進高校、談合作、攬英才,先后赴安徽大學、吉林大學、蘭州大學等22所高校舉辦校園招聘近百場。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簽訂人才合作協議,累計與南信大、南工大等36家高校建立“人才強市合伙人”關系,與南京大學、長三角清華研究院等108所大學大院大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想人才之所想,想人才之未想。我市對標長三角先發地區,健全完善“1+N”人才政策體系,實施人才政策兌現“四即四享”改革,變線下年度集中申報為線上隨時申報,兌現周期由過去一年一次縮短至3到7天,累計兌現獎補資金7300多萬元。深化“一網一卡一窗口”人才服務體系建設,“一窗受理”事項拓展至50余個,發放“亭城英才卡”5000余張,提供交通便利、消費折扣、休閑旅游等專屬服務近百項;運行數字人才平臺,實現人才服務和人才政策“一窗通辦、一卡通享、一網通兌”。
與此同時,我市還通過舉辦“星耀滁州·會客虹橋”“才聚滿天星·筑夢新滁州”等系列活動,持續發布“揭榜掛帥”技術需求榜、“高精尖缺”人才“四海招賢”榜,協同開展技術攻關。目前,全市共備案產學研合作項目70余項,近400個高校人才團隊來滁為企提供科技服務,揭榜金額超2億元。
用心服務“亭滿意”
“滁州是我遇到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相關部門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供企業之所需,用心用情用力幫扶企業解難題、促發展。”談起企業在滁的發展,中潤新能源創新研究院院長豐平感慨道,中潤光能敢于將大筆的投資放在瑯琊、扎根瑯琊,是滁州市委和瑯琊區委高效做事的態度、真誠合作的熱情給了他們極大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下一步,他們將充分發揮滁州的資源稟賦優勢,推進一系列產學研項目的有效開展,以實際行動為滁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中潤力量。
市場經濟是典型的“候鳥經濟”,哪里環境好,企業和項目就往哪里走。一個地區要發展,短期靠項目,中期靠政策,長期靠環境。一次高效便捷的流程、一次優質到位的服務、一次及時有力的幫助……對企業來說,真切感受勝過千言萬語。
近年來,我市堅持對標省外先進、對標省內一流,奮力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服務品牌,動員全市上下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高水平對接、高效率承接、高質量融入,先后獲評“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入選全省創優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試點市、全國優化產業營商環境先行典范。
頂格推動,彰顯決心。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知勢謀局,將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打出一套對標一流追趕先進的“組合拳”,先后出臺全省首部營商環境地方性法規《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全國首部《證照并銷地方標準》、《滁州市全面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總體方案》等,力爭在區域競爭中贏得更多優勢和主動。
深化對標行動,建立等高對接滬蘇浙機制,持續深化流程再造,探索推進商業綜合體和商業街場景化審批改革試點,實行企業開辦“證前指導”服務,實現企業從裝修到開業“找一口、全辦成”。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更是城市發展的原動力。我市始終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將心比心”的態度、“馬上就辦”的速度、“辦就辦好”的力度,全力解決涉及群眾和企業切身利益的事情,讓企業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溫暖、“雨中打傘”的貼心,助力企業提信心、解難題、增后勁。我市以工業互聯網思維不斷優化政府工作流程,在全省率先建立“首席數據官”制度,推進扁平化管理,壓縮辦事環節和時間,提升橫向協同效率。全市政務服務事項辦事環節、提交材料、辦理時限分別減少10%、22%、34%,148個事項“跨省通辦”,全省首張“跨省通辦”營業執照在滁發放。同時以法治政府建設引領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以政府的有為激發市場的有效,以提質增效持續提升為企服務工作效能。
正是一系列周到、及時、細致的服務措施,使來滁投資興業的客商感受到了滁州良好的營商環境,繼續在滁州增資擴能,也“口口相傳”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形成了項目建設、營商環境、招商引資三者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