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職業技術學院搶抓數字化機遇,以智慧校園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數字賦能,讓教育有“智”更有“質”
剛剛過去的九月,暑熱逐漸散去,多了些天朗氣爽。滁州職業技術學院也迎來新生開學季,一群嶄新的面孔從五湖四海而來,滿懷期待步入校園。
然而,記者近日來到該校發現,相較于傳統的新生開學熱鬧場面,偌大校園里除了各種迎新裝飾和文體活動外,卻不見新生辦理入學手續排隊的隊伍。
“這都得益于智慧校園建設工程帶來的便捷。”該校信息技術中心負責人對記者的疑惑道出答案。“學校按照‘十四五’智慧校園建設發展規劃,搭建了迎新系統,與招生、學工、教學、財務、宿舍等系統實現數據互通。”據該負責人介紹,迎新系統為新生提供詳細的信息查詢頁面,除專業、班級、學院等基本信息外,還可查詢到輔導員、班主任的聯系方式、報到須知等相關信息,讓學生來校報到更方便快捷。
“在來校報到前夕,根據學長的提示,我在新生系統上進行了信息采集和網上報到辦理,提前了解報到流程以及宿舍相關信息。在報到當天,同迎新志愿者核對個人信息之后,很快便完成入學報到并且拿到了‘一卡通’,接著去宿舍大廳激活,整個過程基本上沒有排隊,十分合理有序。”來自該校2024級傳策1班的楊佳瑤同學給出了迎新系統的使用體驗。
一個數字身份便可讓新生入學這個復雜、繁瑣的工程變得輕松便捷,可謂科技感滿滿。但該校信息技術中心工作人員鮑暢告訴記者,在滁州職業技術學院,教育與數字的美妙邂逅無處不在。
記者在鮑暢帶領下,來到該校智慧校園綜合指揮中心。22平方米的可視化大屏首先映入眼簾,只見大屏上新生實時報到人數、智慧校園門戶等各類數據信息實時滾動。“指揮中心全面接入了校內音視頻資源、安防消防、節能節水、明廚亮灶、智慧教室、數據中心機房、教學管理以及校內在用主要業務系統等各類資源,可實現‘一屏識學校、一網管校園’。”該校信息技術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作為2024年第十屆世界青年(U18)女子手球錦標賽分賽場之一,比賽期間,通過智慧校園綜合指揮中心對參賽隊伍、觀眾等進行調度,確保運動員及觀眾有序入場、退場,獲得參賽隊伍和組委會的一致好評。”
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教育數字化”寫進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提升教育的“新質生產力”,讓數據賦能教育守正創新,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面臨的重要課題。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積極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對照教育部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監測指標要求,積極探索智慧校園建設。”該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面對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在讓數字技術為全面育人服務上有著自己的方法路徑。
該校圍繞“雙高校”建設和職教本科創建等發展目標,研究制定“十四五”智慧校園建設發展規劃,聚焦網絡、數據中心、安全系統、智慧校園門戶、應用系統等五方面,構建智慧校園“四梁八柱”,不斷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首先不可或缺的是高速、穩定的網絡。它如同教育的血管,連接著校園的每一角落,確保信息的流暢流動。滁州職業技術學院搭建高速暢通、可管可控的校園網絡,建成萬兆雙鏈路主干網,有線和無線網絡校園覆蓋率達100%,IPv4/IPv6雙棧網絡全覆蓋,實現“萬兆骨干、千兆到樓宇、百兆到桌面”,形成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學習環境。
校內門戶網站是校內信息發布的主陣地、廣大師生辦事的主窗口、管理人員網上辦公的主平臺。為提升全校師生使用體驗,該校持續完善“一站式”智慧校園網門戶,變“進多站、跑多網”到“進一站、跑一網”,由原有“線下跑”變為“網上辦”。據介紹,自2023年2月智慧校園門戶啟用以來,截至2024年9月,已累計辦理事項11.2萬余項,訪問人次達128.5萬余次,發送微信、短信提醒16萬余次;其中,公文辦理最短時間為0.55小時,個別辦理事項審核達到秒級,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最多跑一次、甚至不跑路”。
不僅如此,智慧校園的應用,還體現在智慧設施和智慧服務方面。該校全面推進教育教學設施更新,目前已建成常態化智慧教室30余間、研討型智慧教室6間、各類實訓實驗室140余間,促進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打造智能化無感通行校園,全面實施第三代社保卡取代傳統校園卡,通過人臉識別、二維碼、虛擬卡等方式,滿足校園門禁、圖書館、宿舍、門鎖等多場景校園支付和身份識別環境,全面實現“一卡通用、一碼通校、身份識別、暢游校園”。
“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已構建以智慧教學、智慧辦公、智慧治理、智慧學工、智慧服務為重點的智慧應用體系,建成教育教學系統、智慧學工系統、第二課堂系統、招生考試系統、一表通服務平臺等應用,推動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提質升級。”該校信息技術中心負責人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