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滁州,山川秀美、多姿多彩,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韋應物和滁州西澗、歐陽修和瑯琊山、辛棄疾和奠枕樓、朱元璋和中都城、王陽明和南京太仆寺、吳敬梓和全椒,以及“兩道”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和京京官道,“兩河”清流河和滁河,還有小崗村、鳳陽花鼓、茉莉花……這些有著高辨識度、自帶流量的文化IP,都是滁州最為寶貴的文旅財富。
基于此,我市全面深化文旅融合,聚力打造長三角休閑康養旅游目的地,奮力推動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十四五”以來,滁州文旅工作連續三年在省對市考核中排名前三,連續四年成功爭取省政府督查激勵,共獲得各級表彰155項。截至去年,全市接待游客從2350萬人次躍升至322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從210億元上升至291億元,分別增長37%、38%。
美好生活新寄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日前,在景色秀麗的瑯琊山風景名勝區內,數十位老人在導游的引導下魚貫而入,暢游醉翁亭、打卡瑯琊寺,欣賞文章墨寶、品鑒石雕碑刻。
“瑯琊山不愧是文化名山、生態凈土,讓我深切感受到‘山水之樂’的獨特意境。”68歲的南京游客宋先生,翻看著手機里的百余張照片,對這次旅游體驗贊不絕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的精神需求豐富多彩,包括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享受。一覽雄壯的山川、欣賞別致的小景、領略不朽的人文,旅游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
“江淮分水嶺最美風景道”,一條主線總長420公里的皖東“千里畫廊”,成為不少旅人的心靈寄托。這條風景道,跨聯全市8個縣(市、區)、35個鄉鎮、119個行政村,串連100多個景區景點及鄉村文化場館。
風景道邊,一款以唐代詩人韋應物詩作命名的“西澗春雪”,每年都會吸引無數游客慕名來到井楠村。隨著茶湯入口、齒頰生香,更加深切體會到“幽草澗邊生”“黃鸝深樹鳴”的茶鄉風情。
茶香四溢,書香濃濃。
被譽為“公園里的圖書館”、寓意“破繭化蝶”的滁州市圖書館,充分發揮閱讀主陣地作用,匠心打造“閱讀·亭好”之“閱成長”“閱生活”“閱山河”“閱奉獻”等閱讀促進活動,極大豐富了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據介紹,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四個十工程”試點建設,全市1358家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獲批國家一級圖書館5家、一級文化館7家,總數居全省第一;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前實現全覆蓋。
我市持續推進文化惠民活動,堅持每村每年1部戲、每月1部電影、每季1次讀書。中國農民歌會、出彩滁州人、鄉村春晚等品牌活動影響力不斷提升。“老驥不偷閑”志愿服務進街區項目入選“春雨工程”全國示范性志愿服務項目名單,全省唯一。
此外,鳳陽花鼓文化藝術推廣獲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案例。鳳陽縣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部戲劇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紅色游、歷史游、民俗游、鄉村游游人如織,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人潮涌動,獨具特色的皖東“文旅游”異軍突起。文旅改革發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群眾文旅體驗感、獲得感、幸福感普遍提升。
文旅融合新舞臺
8月14日至25日,第十屆世界青年(U18)女子手球錦標賽在滁舉辦。作為東道主,滁州在用心用情做好賽事管理和服務保障的同時,深挖地方特色山水人文資源,充分彰顯城市活力、展現城市魅力,以賽事舉辦釋放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乘數效應。
開閉幕式上,花鼓操《花鼓飛揚》、舞蹈《茉莉花開》等文藝表演亮眼“吸睛”,在仲夏夜色與城市燈光交匯之間,中華文化韻律之美與城市活力律動之美盡顯。休賽日期間,參賽代表團深度游覽瑯琊山景區,欣賞秀美山色、觀看實景演出、聆聽古琴合奏,徜徉山水間,沉醉文墨中。蘇寧廣場,10余場歌舞表演輪番上演,吸引國際友人和本地市民駐足觀看,游客們走上舞臺,或與演出人員友好互動,學敲花鼓,或即興表演家鄉舞蹈,氛圍熱烈。
8月的滁州,集全城之力開門迎客、熱情待客、以文會客。當小小的手球在場館內傳遞、轉動之時,城市特色文旅元素全面融合辦賽各個環節,為手球錦標賽打上鮮明的城市烙印,一座生機盎然的新興之城也在國際舞臺上愈發明媚璀璨。
滁州形兼吳楚、氣越淮揚,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森林蔥郁、水體豐富、生態良好、風景優美,區位優勢明顯、旅游資源豐富?;谪S富的文旅資源,我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我市積極推動長三角文化和旅游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在上海·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舉行的中國·滁州文旅產業發展大會暨滁州文旅推介會上,啟動了“嶺”您看滁州上海站啟程儀式;在南京都市圈文化和旅游專委會工作會議中,就建立聯合開展文旅活動、打造旅游路線、強化產業合作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在文化發展方面,成功舉辦長三角地區非遺文創產品展。曲目《關山望月》代表安徽省參加長三角江南絲竹保護傳承聯盟交流展演。舞蹈《我的小花鼓》入選“大地歡歌”長三角地區少兒文藝優秀作品云端展演等。
特別是在滁州市區,依托“一山兩城一河兩湖”城市格局,強化大瑯琊山景區帶動,景城融合,探索更多“文化+”“旅游+”的新場景新業態,讓文化IP與市井街區有溫度、煙火氣、接地氣的文化特性深度關聯。
“特色餐飲、文創零售、休閑娛樂,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日前,來自江蘇省鎮江市的游客張先生一行,在朋友的引薦下體驗了一次“夜游遵陽街”的難忘之旅。
作為滁州城市文化新地標的遵陽街,注重保留歷史風貌、挖掘文化內涵、融入現代元素。街區內的張記瑯琊酥糖、武記糕點、鄒記老東關油茶等12家傳統工藝展示店鋪,既為游客提供特色美食,更展現滁州傳統文化魅力。
名揚四海的,還有“天下第一亭”醉翁亭所在地的瑯琊山、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為同一制度的明皇陵、擁有“一樹”“一花”“一鳥”三大特色的池杉湖濕地公園、與吳敬梓故居“探花第”隔河相望的吳敬梓紀念館……
2023年,《滁州市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設高品質旅游強市的方案》出臺。根據方案,我市堅持“一道引領、集群并進、重點培育”思路,以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提質升級為引領,聚力明文化、醉翁文化等文脈賡續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大瑯琊山康養度假、明中都-小崗村文旅體驗等十大具有康養度假、文化體驗、運動休閑等特色的旅游發展集聚區。
在“大自然”賜予的資源稟賦、“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基礎上,我市不遺余力推動“有意思、有意義”的文旅產業,打造具有顯著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經濟發展新引擎
文旅產業涵蓋文化、旅游、藝術、娛樂、體育等多個領域,具有高度綜合性和融合性。眼下,文旅產業正以其獨特魅力和強大活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今年上半年,全市文旅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
瑯琊山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新增3A級旅游景區4家;瑯琊山廟會、全椒縣正月十六走太平入選2024年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小崗村申報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已通過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審;井楠茗宿獲評國家乙級民宿并入選皖美金牌民宿20強……
滁州文旅精心打造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數字資源庫,篩選高清素材約10T。省文旅產業“雙招雙引”平臺錄入有效項目33個,總投資約260億元。全市累計簽約、開工、投產民宿、營地、文旅演藝等新業態項目23個,到位資金約1億元。
近年來,全市各地各部門牢固樹立“+旅游”工作思路,推動文旅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形成“黨政主導、市縣聯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全域旅游發展態勢。
市農業農村局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千萬工程”和鄉村旅游“十百千”行動,將81個和美鄉村中心村建設與1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一體推進。市林業局利用2個自然保護區、9個自然公園總規編制契機,統籌自然公園的生態保護修復、旅游活動和資源利用,保障旅游發展空間。
以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提質升級為引領,培育十大特色文旅集聚區,構建“一道兩核十區”的文旅發展格局,不斷放大“江淮分水嶺的星空”“二十四節氣里的滁州味道”等文旅品牌效應,推動文化傳承新發展,促進文化產業消費新升級。
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將旅游業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均成立國有文旅投融資平臺,培育多元化產品,引領旅游產業發展。
定遠縣申請1.1億元專項債,支持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基礎設施建設和沿線產業發展。鳳陽縣率先在全國實行旅游資源整合和體制改革,壯大企業資本至3.65億元,聚力傳統景區,培育融合業態,打造城市地標。明光市女山湖鎮創新“村集體+農戶+專業公司”建設模式,引導9個村1個社區流轉土地500余畝,建成女山湖花海項目。瑯琊區鄧壩村規劃打造“一亭九院”鄉村研學旅游項目,帶動50余名村民就業。
為激發市場活力,我市以“引客入滁”為核心,拓展客源市場展示旅游形象,豐富惠民活動擴大品牌影響,提振消費信心釋放市場活力。
特別是瞄準長三角重點客源市場,持續開展“嶺”您看滁州、好味滁州、駕游滁州等系列品牌宣傳活動,推出精品旅游線路20多條。聯動8個縣(市、區),持續開展采摘、漂流、美食、自駕等主題活動,持續做強瑯琊山廟會、走太平、陽明文化周、桃文化旅游節等一批民俗節慶品牌。以滁州文旅“進高校、進社區、進萬家”為主題,通過發放文旅消費券帶動惠民消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目前,我市積極引入國內知名品牌策劃設計團隊,深入挖掘醉翁文化、大明文化、儒林文化、陽明文化等內涵價值,推出具有主題性、獨特性、互動性、延展性的旅游IP。此外,聚焦打造“長三角休閑康養旅游目的地”總體目標,加快建設大瑯琊山、明文化旅游區等一批重點文旅項目,打造一批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康養旅游基地。
我市還結合和美鄉村建設、高標準農田改造等項目資源,持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豐富新興業態產品,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持續優化旅游營商環境,加大扶持獎補力度,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增強發展后勁。創新宣傳營銷模式,拓展區域交流渠道,持續開展滁人游滁、采風踩線等活動,加大“引客入滁”力度,變“流量”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