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7月25日2版)
7月23日晚,天長市永豐鎮文化廣場,“戲曲文化進鄉村 盛夏歡聚送清涼”活動為鄉親們帶來精彩的文藝表演。 本報記者 程 兆 攝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晴
盛夏夜晚,暑氣蒸騰,天長市永豐鎮三元村寬闊的文體廣場上搭起了簡易的舞臺。騎著電動車、搬著小板凳的村民早早來到廣場,等待“戲曲文化進鄉村 盛夏歡聚送清涼——‘一小時巡演’文明實踐系列活動”來到家門口演出。
熱鬧喜慶的揚劇《新春觀燈》,拉開巡演的序幕。永豐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永豐鎮綜合文化站、三元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主辦的這場巡演,邀請了千秋黃梅戲劇社的文藝骨干,為鄉親們獻上自編自導自演的精彩節目。
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的經典唱段、揚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的動人選段,帶領觀眾回味傳統戲曲的魅力風采;薩克斯獨奏《人間第一情》、歌伴舞《送給你》,為基層百姓帶來時尚的文藝氣息……雖然沒有專業院團的華美舞臺和耀眼明星,但是草根“民星”的精彩演出贏得了鄉親們的陣陣掌聲和喝彩。
千秋黃梅戲劇社負責人說:“劇社不少骨干來自永豐鎮,在鄉親們面前演出,既自然又親切。我們常年開展志愿服務文藝演出,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愛上文藝表演、展現文藝特長。”
孩子太小,老人抱著;座位沒了,索性站著。閃亮的舞臺,被上百名鄉親圍攏得嚴嚴實實。三元村村民刁在貴年近花甲,尤其愛聽揚劇和黃梅戲。“得知晚上有巡演,我騎上電動車就趕過來了。在農閑的時候,送戲下鄉讓生活更有滋味,這樣的演出越多越好。”刁在貴由衷地說。
在巡演的間隙,三元村工作人員周曉艷“插播”了一個特別節目——“一刻鐘宣講”。從和諧鄰里關系到“紅白喜事”不攀比,從騎行電動車戴頭盔到暑期注意防溺水,周曉艷先講普通話、后說家鄉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鄉風文明內涵,聽得鄉親們點頭稱贊。
“一刻鐘宣講”作為天長市的基層宣講品牌,曾經入選中央文明辦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方法的典型案例。周曉艷說:“我們把群眾的零碎時間變成宣講的黃金時段,講講黨的創新理論,聊聊百姓關切小事,大家聽得進耳朵、記得進心里。”
文化滋潤鄉村,農民生活愈發有滋有味。三元村夜晚的美好,不僅在村里,也在村外。
順著整潔的村道前行,遠處閃爍的的燈光越來越清晰,一棵棵水杉挺拔而立、蔚然成林,這里便是三元村遠近聞名的打卡熱點——“十里水杉大道”。
“想你的風吹到永豐!”橋頭的標識牌引導三三兩兩的游客走進蔥郁的水杉林。溪水旁一棵水杉傾斜倒向水面,被精心布置上一串彩燈,與水里的倒影組成耀眼的“心”形,吸引眾多游客拍照留念。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一首首田園詩燈飾,懸掛在水杉枝頭,為水杉林增添了無限文化韻味。
“這些水杉有40多年歷史,每棵樹都編號保護。十里水杉大道被譽為‘天然氧吧’。”三元村相關負責人介紹。
鄉村的魅力,在于鄉情農味。近年來,三元村積極實施“十里杉水、詩畫田園”生態旅游項目,建設環村田間騎行綠道、生態民宿等旅游基礎設施,連續舉辦多屆“皖東開秧門農俗文化旅游節”,挖掘和展示鄉村風情、農耕文化。萬畝良田間,一幅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實景圖正在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