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近年來,天長市鄭集鎮始終堅持文化引領、產業帶動、科學規劃、特色發展的理念,穩定“三農”工作基本盤,為全鎮高質量發展添上“農”墨重彩的一筆。
推動多元融合“新發展”,守好百姓“米袋子”。全面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持續提升耕地質量,累計投資1.8億元完成6個村(社區)6.1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和向陽社區、長安村1.21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持續打通保收“毛細血管”,累計完成高峰水庫清雜清淤、防汛防洪工程加固、河道黑臭水體整治等工程以及水利基礎設施今冬明春項目;持續提高土地利用率,完成5個批次1542畝土地增減掛鉤工作。全面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打造240畝綠色循環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積極培育優良品種,持續做強“農業芯”,為中國碗多裝優質“鄭集糧”;開展農業包裝廢棄物回收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持續推動“生態包袱”向“綠色財富”轉變;促進產業深度融合,以川橋村、老山村為中心形成相對完整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體驗區和現代農業種植區。
擘畫產業振興“新藍圖”,握好富農“金鑰匙”。做大做強“畫”文章。近年來,鄭集鎮在“畫”字上做文章,依托雙豐、嘉豐等龍頭文化企業,積極打造滬蘇浙文化產業轉移“首選地”,累計招引雪山紙業、博遠畫材、鴻畫美術等12家企業落地投產;投資2億元,序時推進400畝文化創意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承載量,截至目前,該鎮集聚了60多家文化類企業。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30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并吸引了一批高素質人才回鄉創業,為鄉村振興事業提供堅實的物質后盾和智慧源泉;拓寬拓新集體經濟增收路徑。鄭集鎮探索創建“村集體經濟組織實體化經營”“黨建+村集體+龍頭企業+農戶”等發展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從“一窮二白”向“全面開花”轉變,2023年,該鎮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31.37萬元,且有3家合作社給股民進行了分紅,總金額達34.27萬元,今年年底將完成村集體經濟過50萬元目標;謀深謀實文旅融合新質生產力。鄭集鎮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建設了鄉愁記憶館、鄭集歷史文化展覽館、農耕文化研學基地,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以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今年已累計接待各類游客達3000余人。
煥發和美鄉村“新氣象”,妝好生態“靚面子”。精塑鄉村“形態美”。高起點強化鄉村規劃引領,持續推進鎮域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工作,以打造天長文化旅游新地、長三角知名的復合型文創小鎮為目標,形成“一核兩軸三區”空間發展布局。打造鄉村“生活美”。致力提高基礎設施完備度,系統推動農村路、水、電、氣、通信“五網”建設,先后完成江淮分水嶺風景道、鄭關路等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工程,實現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硬化路比例達90%。完成150公里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二三級管網鋪設工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致力提高公共服務滿意度,完成7個村衛生室改擴建工程、4個村(社區)養老服務日間照料中心開放工作,構建“一刻鐘醫保服務圈”,新建十處書香閱讀點。致力提高生活環境美化度。深入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2018年以來完成農村改廁1070戶,實現四輪農村環衛保潔鎮域全覆蓋,推動三處自然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工程,2022年還新建廚余垃圾生化處理中心,成效得到上級領導充分肯定。彰顯鄉村“人文美”。鄭集鎮始終把堅持好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聚焦基層治理“老大難”問題,持續推進社會治理手段創新,如構建“黨建+網格”基層單元運行新模式、開展“積分制+鄉村建設”積分兌換活動等,切實做到將各類問題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同時扎實開展以文育人工作,以文化滋養的方式提振村民的“精氣神”,在全域形成積極向上、和睦友善的清風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