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云壓頂、河風獵獵,7月13日中午,滁河溝口閘附近堤段,白茫茫的水面直逼兩岸壩頂,河心沙洲的大樹被淹沒,只露出一半樹冠。武崗鎮四級調研員鐘成華盯著河面大大小小的漩渦,手機查到的實時水文數據讓他稍微松下一口氣:“現在水位13.99米,水在下了!”
武崗鎮地處全椒縣東南,沿滁河堤段長15.5公里,圩區面積達6萬多畝,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破堤行洪的荒草圩就在武崗鎮境內。今年6月底以來,滁河干支流堤防長時間受高水位浸泡,加上多輪漲退水影響,發生滲漏、滑坡的風險較高。7月9日后流域內的連續降雨,使滁河水位再度上漲超警,長江防總、長江委12日發出通知,要求滁河蓄滯洪區做好分洪運用準備。13日清晨,溝口閘水位一度達14.05米,距保證水位僅0.27米,形勢愈發嚴峻。
“12日下午1點,我們開始組織荒草二、三圩人員撤離,為啟用行蓄洪區作準備。截至當天晚上,圩內75人及大宗財產全部撤離完畢。”武崗鎮黨委副書記鄧浩已經在大堤堅守了兩天兩夜,困了累了就在車上稍作歇息,隨時準備投入應急搶險,“全鎮鎮村干部、各級包保人員、各類支援人員共600余防汛力量全部到崗到位,24小時不間斷拉網式排查。”
荒草二圩進退洪閘上,下九連電站負責人余華明也時刻關注著大堤的動向。他告訴記者,2020年滁河洪水后,全椒縣在荒草二圩、三圩兩處蓄滯洪區的爆破口分別修建了進退洪閘,能夠靈活、精準調度蓄滯洪水量,“再也不用爆破炸堤了。”
“今天已經處置了2處滑坡、2處散浸。趁現在雨停,要把穿堤建筑物、堤防險工隱患段這些薄弱環節再重點巡查加固一遍。”鐘成華防洪搶險經驗豐富,是武崗鎮內外堤壩巡防“總統籌”。在他身后,大堤背坡草叢茂盛,每隔一段,就能看到腳踩膠靴、手持鐵鍬的巡堤人員三兩一組,并排埋頭,一寸一寸地探查有無險情。“每公里不少于10個人包保,分2至3組輪流值守,確保堤上時時有人,發生險情及時報告處置。”
午餐時間,滁河官渡大橋橋下,71歲的老黨員王世銀一邊打開志愿者送來的盒飯,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堤上早前加固處置的隱患點。從17歲起參與抗洪搶險,王世銀守護了滁河50年,在排險除患方面身經百戰,“看這個水清清地慢慢地淌,說明堤壩穩固。要是水流急了或者渾了,那就要有險情了”。13日,正在堤壩上義務巡邏的王世銀受武崗鎮黨委交托,來到官渡大橋下出險處定點值守。“水不退,人不撤。我是黨員,關鍵時刻應該也必須站出來。交給我的任務,請組織放心!”
“荒草三圩北側壯圩撇洪溝有險情。”下午2時許,記者聞訊趕到,現場民兵們正在緊張有序地排險搶險。為了準確找到出險位置,兩名水性較好、經驗豐富的民兵,果斷脫掉外衣,跳入好幾米深的撇洪溝,一次又一次潛入暗流涌動的水底,探尋每一個可疑之處……堤壩另一邊,十幾名民兵站在泥水中,揮動鐵锨,對照發現的漏水點仔細清理灌木雜草,夯實壩體安全。
險情吹響集結號,一場排險除危戰斗有序展開。一輛輛大巴車載著全椒縣北部山丘區鎮向圩區支援的民兵群眾來了,一輛輛大貨車拉著滿滿當當的石料石塊到了,緊急調派的挖掘機趕到現場,加快了搶險救援的效率。大壩上,20多米長的雨布沿外坡鋪設,十幾位民兵毫不猶豫跳入湍急的河水,用血肉之軀壓實雨布。堤上的群眾揮汗如雨,爭分奪秒地把石料裝進麻袋,遞給洪水中的戰士們。
從白天到夜晚,經過8個多小時的奮戰,該處搶險終于全部完成。大風刮過,洪水拍岸,我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筑成了萬眾一心的防洪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