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喻 松 通訊員王 艷)《鳳陽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保護條例》2021年實施以來,我市主動作為,創新思路,全力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址保護傳承,取得一系列工作成效。
2021年,明中都遺址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榮獲“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2021“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優秀案例”;2022年,明中都遺址獲評“202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3年,明中都遺址宮殿院落與水系遺存獲評安徽重大考古新發現。
明中都遺址所在地鳳陽縣將文物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及2030年總體規劃,將明中都皇故城等文化遺產作為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鳳陽全縣土地利用規劃圖上標注為文物保護單位,落實“先考古、后出讓”,確保重要文物在城市建設中得到有效保護。設立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正科級事業單位,具體負責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修編《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保護規劃》。在遺址保護方面,該縣本著依法依規、讓利于民的原則,投入征遷安置補償資金13.8億元,完成了明中都皇故城遺址公園征遷項目。在遺址考古方面,完成了前朝宮殿組群、承天門、涂山門、內外金水橋等遺址的考古,解決了多個未解之謎,刷新了許多舊有的認知,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榮獲“202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時,穩步推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先后高標準完成西北角樓及部分城墻、西南角樓加固、涂山門遺址、明皇陵環境整治、午門遺址加固工程等。明中都外金水橋和宮城環境整治三期、承天門等展示項目正在實施中。
為積極推動遺址活化利用,鳳陽縣委托中國建筑設計院建設歷史研究所,開展明中都遺址價值專項研究,為明中都城遺址的整體保護、合理展示利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遺產地協調發展等提供理論基礎和工作依據。2017年啟動明皇陵國家4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總投資9000余萬元,實施重點項目11個,整體提升景區環境和品質。2021年12月,明皇陵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游客接待量20余萬人次。2023年,明中都城皇故城文化旅游區已經通過4A級旅游景區景觀價值評定,計劃2025年完成4A級景區創建,2026年完成5A級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