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滁州經開區的天合儲能(滁州)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生產儲能電池。 全媒體記者 計成軍 攝
仲夏至,滿目新。
1至4月,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13個、較去年同期多20個;新開工億元項目107個,其中參加省前兩批集中開工項目75個,總投資805.2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84.5億元,均居全省第三位;新投產億元項目110個,較去年同期多14個;
截至4月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2%,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82.0%,居全省第一位;
前四個月,全市新增規模企業253戶,規模企業總數達到2713戶,穩居全省第二位;
今年以來,全市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8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65戶,均居全省第三位;
2024年,列入省重點項目清單項目152個,年度計劃投資560億元,分別居全省第二、第三位;
與清華大學簽訂人才合作協議,與南航、南農等知名高校新建立“人才強市合伙人”關系,新實施大學大院大所合作項目38個,連續2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
數據是奮斗路上最好的見證。今年以來,我市深入貫徹省委常委會赴滁州現場辦公會精神,錨定打造長三角“四個地”、建設“七個強市”奮斗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以赴抓項目、擴投資、促發展,緊盯“新三樣”,聚力打造“一二三”城(安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動力電池產業第二城、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三城),新動能加速壯大,高質量發展呈現強勁態勢。
“引”聚源頭活水來
2017年8月1日,總投資約240億元的惠科光電第8.6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正式落戶滁州,成為我市歷史上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4月25日,雙方再續前緣,總投資約80億元電子紙顯示模組整機項目舉行簽約儀式。該項目建設周期約12個月,主要產品包括電子價簽、智慧閱讀器、智慧辦公本、電子書包等。
經濟要發展,項目是支撐,招商是關鍵。
2月19日,春節剛過,市委、市政府召開高規格、大規模的“新春第一會”,主題聚焦“雙招雙引”,打響2024年招大引強與招才引智的發令槍。
5月6日,市委、市政府舉行全市一季度工作會議暨招商引資“夏季攻勢”行動項目集中簽約活動,“招商引資”再次成為會議關鍵詞。
一次次重大會議、一次次頂格部署,向外界釋放出滁州堅持“項目為王”、強化招引,以高質量投資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據統計,1至4月,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13個、較去年同期多20個,完成全年目標的53.3%,超序時進度20個百分點。
省、市“新春第一會”后,全市上下就以“開局就發力、起步就沖刺”的精氣神快速出征、火速行動。年初,研究制定《全市招商引資春季攻勢行動方案》,迅速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赴頭部目標企業“精準招商”行動,掀起新一輪招商引資熱潮。在實現招商引資一季度“開門紅”后,我市又迅速吹響招商引資“夏季攻勢”沖鋒號,繼續集中力量打好有效投資攻堅戰。壓茬開展招商引資季度攻勢,全市上下圍繞“全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確保400個、力爭500個”的目標任務,全線出擊、全速推進。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今年以來,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和第一抓手,特別是主要領導率先垂范,會見重要客商,洽談重大項目,外出考察企業。以上率下、示范帶頭,今年以來,市級領導外出開展重點招商活動58批次、拜訪重點目標企業161家。各縣(市、區)及園區主動挖掘資源,采取登門拜訪、敲門招商等方式累計外出招商400余天次、拜訪對接重點目標企業441家。
精準,是當下招商的第一要務。我市聚焦鏈主企業、關鍵環節企業、綜合型區域型功能型總部等,制定產業鏈招商方案,完善產業鏈招商圖譜,建立儲備項目庫,按圖索驥、靶向開展“鏈式”招商,攻堅落地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激發釋放產業鏈龍頭項目“磁石效應”。今年前4個月,全市新引進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205個,較去年同期多19個。其中,“八大產業鏈”項目177個,占比達83.1%,比去年同期上升1.3個百分點。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如何協同做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快引育新質生產力,科技招商就顯得尤為重要。今年以來,我市圍繞以光伏、半導體等八大產業鏈和智能家電、先進裝備制造等六大支柱產業和重點集群開展科技招商,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打造科技招商活動一系列科技品牌活動,將科技招商的足跡遍布到蘇州、上海、深圳、武漢等地。截至目前,已對接科技招商項目22個。在4月18日召開的全市科技招商推進會上,明光蒸鍍機核心部件項目、滁州經開區科技創新基地項目、中新蘇滁人工智能大模型項目等13個科技招商項目成功簽約。
業以才興,招項目,還要引人才。
5月12日,我市在上海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成功舉辦2024年“星耀滁州·會客虹橋”人才活動,市委書記許繼偉再次向四海英才發出誠摯邀請。目前,依托上海國際(虹橋)會客廳,市縣聯動,先后舉辦各類活動41場,超百名院士等高端人才參會交流,簽約各類人才項目超200個。
一直以來,我市以打造人才強市為目標,大力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迭代實施招才引智“十大舉措”4.0版,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營造精心抓才興才、悉心育才引才、傾心聚才用才、真心惠才留才的良好氛圍,全力打造長三角吸引人才的集聚地。
借力長三角優勢人才科教資源,緊扣八大產業鏈和“新三樣”產業發展需要,逐鏈建立人才需求目錄,累計發布224項“揭榜掛帥”關鍵核心技術和161個“四海招賢”高精尖缺人才需求榜單,吸引境內外400多個人才團隊來滁洽談合作,已揭榜關鍵核心技術70項,揭榜金額超2億元,招引高端急需緊缺人才48人。
全力實施“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市“四套班子”主要負責同志帶隊進高校、談合作、攬英才,先后赴吉林大學、蘭州大學等22所高校舉辦校園招聘近百場;組織開展“萬名菁英滁州行”活動,南信大、南工程、安工大等1000余名學子來滁參觀考察、實習實訓。
想人才之所想,想人才之未想,對標長三角先發地區,健全完善“1+N”人才政策體系,實施人才政策兌現“四即四享”改革,變線下年度集中申報為線上隨時申報,兌現周期由過去一年一次縮短至3到7天,累計兌現獎補資金807筆、7300多萬元。深化“一網一卡一窗口”人才服務體系建設,“一窗受理”事項拓展至51個,發放“亭城英才卡”5031張,提供交通便利、消費折扣、休閑旅游等專屬服務近百項;運行數字人才平臺,實現人才服務和人才政策“一窗通辦、一卡通享、一網通兌”。
今年以來,全市新招引大學生1.7萬人,新引進院士、國家級領軍人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270人,一季度“人才引育綜合賽馬指標”居全省第一。
“干”出一片新天地
當前,正值工程建設施工黃金期。穿行在全市重點項目建設現場,只見機械轟鳴、工人忙碌,一輛輛運輸車來回穿梭、一臺臺工程器械協同作業,搶抓時間、加足馬力,不斷刷新項目“進度條”。來到總投資100億元的滁州國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動力電池產業化基地項目,一座座赭紅色的廠房躍入眼簾。嶄新的車間內,一臺臺機械臂正準確、有序地執行著各項操作。據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項目一期10GWh已經開始試生產,預計下個月正式投產。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形成年產20GWh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能力,年產值約120億元。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先抓項目。一批又一批固根本、利長遠、強支撐的重大項目如火如荼推進,皖東大地處處脈動著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的強大氣場。2024年,我市共謀劃工業項目566個,總投資4664.8億元。1至4月,全市共完成億元以上新開工工業項目87個,新竣工項目63個,新投產項目48個;前兩批共參加省開工項目75個,總投資805.2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84.5億元,均居全省第三位。
今年以來,我市把項目建設作為抓經濟的頭等大事,樹牢“落地比招商更重要”的理念,加快推動意向變協議、協議變項目、項目變工地。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整合工商注冊、項目審批等9個項目前期審批環節,精簡壓縮審批環節、材料、時限為1項、11件、60天,分別減少88.9%、77.1%、66.7%。推進企業訴求“掛號制”改革,開設涉企服務專窗,定期進行要素保障會商。依托“有效投資E服通”平臺,緊盯重點項目投資進度,實行“紅黃藍”亮燈預警督辦,推動“被動響應”向“精密智控”轉變。前4個月,省重點項目新開工30個、完成投資214.1億元,分別居全省第二、第三位。深化“千億技改、千企升級”行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智改數轉”;完成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1276家,建成省級智能工廠16個、數字化車間96個。截至4月底,全市技改投資同比增長82.0%,居全省第一位。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那么,滁州如何上“新”?
小小“一粒砂”可以用來做什么?在滁州,“一粒砂”演變成了一條千億光伏產業鏈,推動了新能源產業的高速發展。回顧我市整個光伏產業發展進程,順應“雙碳”戰略、堅持鏈式發展路徑是破局成功的關鍵之舉。圍繞光伏產業鏈關鍵環節,精心編制光伏產業圖譜,擇優擇強引進產業鏈上下游及配套企業,聚力打造產業規模大、龍頭企業多、產業生態完善的光伏產業鏈條。
以“鏈”布局、因“鏈”集聚。我市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市主要領導擔任產業鏈鏈長,圍繞“鏈”上招商、“鏈”上服務,激發“鏈”式集聚效應,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配套布局,構建起日趨完善、穩定可靠的產業鏈條,推動我市“新三樣”產業呈現千帆競、勢如虹的生動局面。
據統計,一季度,全市新引進“新三樣”項目61個,產業實現營收超500億元,位居全省前列。目前,我市已集聚全球20強光伏企業10家、全球裝車量10強動力電池企業2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規上企業488家、居全省第三,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上市企業5家。2023年全市“新三樣”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居全省前列,全市光伏儲能產業產值達1362億元、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產值超620億元、新能源電池產業實現產值120多億元。
“融”畫發展好前景
5月25日,位于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南譙片區,總投資105億元的安徽晶隆半導體外延材料產業園項目迎來重要建設節點,主廠房實現封頂,較原計劃提前了近1個月。該項目由安徽晶隆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2023年10月開工,預計年底試投產,達產后年產半導體外延片630萬片,將填補我市半導體產業的一項空白,為我市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
作為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滁州,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省委期待,是發展所需,定是當仁不讓、全力以赴。
日前,記者走進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啟動區,放眼望去,盡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拔地而起的廠房、安裝正酣的設備、焊花四濺的車間……各種大型施工設備、運輸車輛來回穿梭,讓人處處感受到項目建設的“速度與激情”。
按照先行先試、大膽探路的原則,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啟動區建設迅速展開。從一片空白地起步,我市累計投入近百億元分期序時推進啟動區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啟動區一二期15平方公里建設框架全面拉開,建成了33條、51公里園區路網,66萬平方米的跨界合作產業園、科創綜合體、產業鄰里中心等,并新建污水處理廠、變電站等基礎設施項目16個。當前,啟動區三期6平方公里建設也已展開前期工作。
產業是發展的動力源、增長點,既影響當下效益,更決定未來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我市建立寧滁工業領域深化產業協同工作機制,聚焦南京江北新區“兩城一中心”的發展定位和產業集聚及技術創新能力,依托自身資源稟賦、空間廣闊等優勢,建設南京產業的“協作區”“承接地”,圍繞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兩地主導產業,瞄準產業鏈上下游龍頭企業拓展招商,相互推進產業鏈協同配套。
據統計,目前已累計落戶功能區億元以上項目達100個、協議總投資超890億元,其中百億元項目3個,10億元以上項目24個。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日益成為吸引企業落戶的“金字招牌”,一大批企業和項目紛至沓來。
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激活產業動能的同時,也為兩地群眾在政務、教育、醫療、交通等方面帶來便利和實惠。
依托“皖事通辦”平臺設立“跨省通辦”線上專窗,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設置長三角“一網通辦”專窗,會同南京都市圈“8+2”城市共同發布城際政務服務發展聯盟高頻通辦事項;與南京市簽署《教育結對合作幫扶協議》,實現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教育合作全覆蓋;市相關醫療機構與東部戰區總醫院、南京中大醫院、鼓樓醫院、兒童醫院等知名醫院開展深入合作,讓滁州百姓更方便地享有高端醫療資源;滁寧城際鐵路開通運營,汊河大橋、池杉湖路橋建成通車,來寧客運樞紐中心建成投用,黑扎營大橋、中李大橋、南浦一級公路(滁河大橋)加快推進……
回望可贊,瞻望可冀。滁州將持續錨定“兩高一加快”新定位、“十個有更大作為”新要求,以“干就干最好、當就當先進、爭就爭第一”的狀態,在每一次跳起摸高的爭先進位里,在每一次銳意創新的改革實踐中,更奮力,再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