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2023年度全省平安建設考核評價結果的通報》,近日,滁州市獲評2023年度全省平安建設優秀市,這也是我市連續8年獲此殊榮。
平安滁州建設,一頭連著400多萬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一頭連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8年來,我市圍繞和聚焦“政治更安全、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安寧”這一目標,保持并增強“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力以赴做好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各項工作,讓更高水平的平安滁州以人民群眾可見、可觸、可感的方式呈現,持續營造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皖東實踐
平安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近年來,我市切實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千方百計守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特別是在抓實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中,我市深化“1+5+N”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市級每季度、縣級每月、鄉級每半月、村級每周召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做實做細矛盾糾紛“兩大一防”專項攻堅,突出12個重點領域,切實減少“民轉刑”“刑轉命”案件發生。
做好人民調解、做實行政調解、做強司法調解、做優行業性專業性調解,我市加快推進縣鄉兩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建設。今年11月底前,全市116個鄉鎮(街道)“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全部實現實體化運行,著力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調解工作品牌。
當前的滁州,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至關重要。各地各部門正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移、源頭治理,進一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加強社會治安整體防控、健全完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最大限度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亮劍違法犯罪的凌厲攻勢
違法犯罪是社會毒瘤,侵害群眾財產權益、危及群眾生命安全,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打開路、打防并舉、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堅持整體防控和重點治亂,全面落實打、防、管、治各項措施,以強有力的實際行動保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的過程中,我市高質量、一體化推動“辦案、打傘、斷財、治亂”,釋放持續開展掃黑除惡的強烈信號。堅持除惡務盡,立足打早打小,突出大案攻堅,強化法治保障和綜合施策,嚴防黑惡勢力死灰復燃、坐大成勢。堅持源頭治理,敢于刀刃向內,深化重點行業領域整治,嚴厲打擊涉網黑惡犯罪、黑惡苗頭性違法犯罪和地域性行業性黑惡犯罪,堅決鏟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推進平安鄉村、法治鄉村建設,夯實掃黑除惡基層基礎,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與此同時,全市切實推進社會治安整體防控,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傳統侵財犯罪、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積極會同相關部門推進綜合治理。2023年,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26%、6.77%;詐騙案件、傳統侵財案件發案同比下降7.2%、34.4%。對于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破壞社會安全穩定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我市各相關部門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
社會綜合治理的滁州探索
現如今,平安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生命財產安全,上升到安業、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內涵外延不斷拓展,標準要求更新更高。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不遺余力提供更優的平安“供給”,讓平安滁州建設惠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是抓實平安建設的基層基礎、增強治理效能的有效手段。我市以“楓橋式綜治中心”創建為抓手,加快推進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和實體化運行,探索建立“政法干警進網格”制度,推動綜治“9+X”信息平臺實戰化應用。
補齊短板、突破瓶頸,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工作中,全市各地都有經過實踐檢驗的好機制、好方法。天長市,持續完善“皖楓蘇暢”跨省接邊聯調工作法;明光市,精心打造“綜治戶長制”升級版;來安縣,“小巷議事會”有效拓寬基層共治路徑;全椒縣,“儒林所愿”調解品牌有聲有色;定遠縣,“村務聽證”形成“重要不重要、群眾來投票,能干不能干、群眾說了算”民主決策機制。
各地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工作中,著力打造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立得住的平安滁州建設品牌。鳳陽縣,“鳳蝶進萬家”志愿服務隊,用好“她力量”激發“大能量”;南譙區,“網格+智治”項目是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瑯琊區,“345”工作法,有效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滁州經開區,念好“建、排、調、創”四字訣,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中新蘇滁高新區,“3+X”工作法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物業糾紛調處。
切實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出臺一系列關于推進“一站式”解紛體系建設、助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等意見,加快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扎實推進平安基層基礎建設,扎實推進組織、人員、場所等“六個有”綜治中心建設。按照“鄉聘村用、縣管檔案、財政供給”模式,1233個村(社區)全部配備綜治專干。
深入開展“平安鄉鎮(街道)”“平安村(社區)”“平安小區”“平安家庭”“平安校園”“平安醫院”等基層和行業平安創建活動,立足有效解決群眾訴求,推深做實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雙提升”工作。目前,全市命名平安鄉鎮(街道)106個、平安村(社區)989個,創建率分別為91.4%、80.2%,平安建設群眾參與率連續5年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