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張健,女,1970年10月生,中共黨員,全椒縣西王鎮羅塘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健扎根基層19年,恪盡職守,帶領羅塘村成功建起110千瓦光伏發電機站、生豬養殖場、大棚果樹基地等,村集體收入從2萬余元增長到130余萬元,2022年羅塘村成為西王鎮第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元的村;牽頭為群眾解決鄰里關系、土地農田拆遷征收等各項訴求390余件;發動村內黨員干部群眾為患白血病的村民捐款,同時向縣婦聯、紅會等部門尋求幫助,籌集了7萬余元善款,幫助患者獲得了新生。張健獲評“皖美村支書”、滁州市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全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
堅守崗位 服務大局
大家都說張健是“工作狂”“老黃牛”,在工作中“以村為家”,廢寢忘食,全年無休,很多個夜晚加班到12點后才能回家,但她從無怨言,工作任務重時她常常為了節約時間,吃泡面填飽肚子,兢兢業業,從無怨言。
2016年是脫貧攻堅首戰年,也是任務最繁重最艱巨的一年。當天11月14日晚8點,剛從貧困戶家中出來的張健,在濃濃的夜色里,和其他村干部急匆匆地騎著摩托車,沿著山村小路趕回村部加班,為躲避對面駛來的汽車,張健連人帶車重重地摔下2米深的溝里,隨即血肉模糊,昏了過去。時任羅塘村黨總支書記的陳祥元、駐村工作隊隊長汪國軍趕到現場,看著滿臉是血,受傷嚴重的張健,立即將她送往全椒縣人民醫院,路上清醒過來的張健卻一直強調:“沒事,不就擦破點皮嗎!到醫療室包扎一下就沒事了,去醫院要住院怎么辦,我手里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我怎能走呢?”送往縣人民醫院后,經過醫院的會診,受傷嚴重的張健被連夜轉送至合肥的大醫院。
經檢查,張健全身七處受傷,臉部和眼部共四處進行麻醉縫針,術后因為張健的右眼傷情十分嚴重,醫生要求她必須再住院觀察十來天,想著村里那么多事,念著貧困戶們各種各樣的來訪和訴求電話,張健如坐針氈。2天后,張健不顧醫生的勸阻,堅持回到了村里。羅塘村鄉村振興專干梁燕回憶說:“當時張書記右眼和右邊臉全部裹著紗布,就靠左眼看東西,鹽水瓶掛在墻上,左手吊水,右手工作,就這樣她還天天帶著帽子騎著摩托車走村入戶,到貧困戶家中去,這種狀態她持續了20多天”。
嘔心瀝血 發展經濟
羅塘村位于全椒縣西部邊遠山區,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6萬元。傳統養殖業的發展可以幫助村民自給自足、走出貧困,然而,卻并不能帶給村民足夠的收入、奔赴小康。
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村民收入。張健帶領村“兩委”班子,和駐村扶貧工作隊一起,深入農戶家中走訪,多次到外地考察調研,四處尋求適宜本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為了發展好羅塘村的菊花項目,提高菊花知名度,張健親自背上菊花,把菊花帶到上海的農產品展銷會,當起了推銷員。
2020年8月,正當黃蜀葵開始采摘,廠房急需上線烘干設備,為了不耽擱將黃蜀葵及時收購烘干,張健在廠房里和工人一起起早貪黑的安裝設備。就在張健忙得顧不上家的時候,女兒那里傳來了噩耗,女婿突發疾病送醫搶救無效死亡,而她連女婿的最后一面也沒能見上。
幾年來,在張健的籌劃下,羅塘村借助貧困村扶貧項目資金,先后建起了110千瓦光伏發電機站、生豬養殖場、大棚果樹基地、鵪鶉養殖場、菊花生產、菊花深加工基地及藥材加工基地。羅塘村村級資產凈增到1020萬元,2021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到81.66萬元,2022年羅塘村成為西王鎮第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元村。2023年羅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到135.9638萬元。
以誠助人 心系群眾
“把村民放在心尖上,傾心為民辦實事。”這是村民們對這位女書記的評價。從進村的第一天,張健就把熟悉情況,摸清家底作為開展工作的第一步。她登門入戶走訪,摸實情、清底數,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說實話,甚至是氣話、惱話。她精準把握羅塘村村情,時刻把村民群眾反映的大事、小事都記在心上。
48歲的羅某某曾是羅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3年與妻子離婚后,獨自帶著兩個孩子生活。2016年3月,羅某某大女兒患上急性白血病,此時孩子父親正在外地務工。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張健得知后,立即幫羅某某申報低保的材料,提高看病報銷比例,減輕家庭負擔。但大額的醫療費,仍然像一座大山壓的羅某某喘不過氣來。為此,張健發動村內黨員干部群眾捐款,幫助在公益平臺籌款,同時積極向縣婦聯、縣紅十字會等部門尋求幫助,最終籌集了醫療費用7萬余元,為羅某某的女兒送去了救命錢。看著張健來回奔波的身影,羅某某感激地說:“要不是張書記和大家的幫助,我女兒恐怕不在人世了,她的生命是你們給的,將來身體好了,一定要做一個幫助他人的人來報答大家。
為他人負重前行,是她勇于擔當的根本理念。從受命于危難之際以來,她始終以羅塘村的產業發展為核心目標,引領鄉村振興建設,讓黨的好政策傳進每家每戶,把一片赤誠和滿腔熱血傾注在羅塘的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