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再安
常再安,男,1940年8月生,中共黨員,來安縣汊河鎮臨溪社區老年學校校務委員。自2007起,常再安退休不退崗,關愛未成年人成長,義務在自家開設課外輔導班,給500余名留守兒童輔導作業;并發揮書法特長開設毛筆字大講堂,義務教授400余名未成年學子。他在汊河鎮臨溪社區老年學校開設書法培訓班,已開課70余次,受益群眾600余人。他積極參與各類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150余場,連續7年義務為群眾寫春聯達1萬多幅。2022年底,常再安義務擔任鎮“河寧說”志愿服務項目解說員,用接地氣的方言,傳播黨的新思想、新政策、新精神。
立德樹人,義務輔導保障學子健康成長
常再安自1972年開始從事鄉村教學,當時農村學校硬件設施、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資源匱乏,學生成績普遍落后,大多初中都畢不了業。為改變狀況,常再安積極探索適合農村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斷跟當時學校里同樣優秀年輕教師請教,摸索出了一套當時適合農村小學教學的新路子。他的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每次的期末考試中,他所教的科目在全縣都是名列前茅。35年來,常再安教導著一代又一代學生的成長。
2007年,退休在家的常再安發現鎮內的留守兒童漸漸多了起來。看到家長忙于生計,孩子們放了學就到處玩,作業也沒人管,他便萌生了義務輔導孩子們功課的想法。“這樣既可以讓家長安心工作,又可以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常再安說。于是他選擇退休不退“崗”,自費置備課桌椅在家里辦起了輔導班,免費為轄區留守兒童輔導功課。最多的時候,常再安一天要輔導50余位學生,多年來累計輔導500余位留守兒童。許多孩子在常再安輔導和幫助下,考上了大學,走向了更廣闊的的天地。
免費教學傳揚中華傳統文化
常再安也是位書法文藝愛好者,他積極參與市、縣級文藝演出,獨自創作表演作品,獲獎作品種類眾多。一次偶然的機會,常再安受邀為轄區孩子開設了一次毛筆字大講堂,活動中他發現很多孩子對書法有興趣卻沒有地方學習,自那以后,常再安便在課外輔導班開設毛筆字大講堂,每周日下午2點至4點定為上課時間,每次都有三四十名學生慕名來學習。
從書寫工具、握筆的姿勢、起筆落筆、基本筆畫等方面,常再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具體講解。由最簡單的方法教起,培養孩子書法興趣。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加入練字的“隊伍”。為了更好地教學,常再安又邀請了2名書法愛好者一起堅持為孩子們進行書法培訓。多年來,常再先后培養了400多位喜愛書法的孩子,他將“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懷根植到底。
2022年3月,汊河鎮臨溪社區老年學校正式掛牌成立,常再安被聘為臨溪社區老年學校校務委員,同時兼任學校書法公益老師。從開辦學校至今,他風雨無阻每月至少4次為老年學員們講述毛筆字書寫知識和基本技法,強調每一筆落筆的要點。他引導優秀書法學員從“學員”到“教師”身份轉變,挑選22位優秀學員擔任轄區17個老年學校教學點書法課程老師,讓轄區更多的老年人感受到書法藝術的魅力,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常再安說:“只要我身子板還硬朗,就會一直帶著群眾們學習書法。”截止目前,常再安的書法培訓公益班已開課70余次,受益學員600余人。
投身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文明建設
2017年起,每年春節鎮里和社區都會開展為群眾寫春聯送祝福活動,作為書法愛好者的常再安主動報名參加,從不缺席。每年剛進入臘月,他便提前準備好筆墨紅紙,在帶著濃濃墨香的一撇一捺里,訴說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雖然現在很多春聯都是印刷的了,但在我看來,手寫的春聯不僅是更有年味,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6年來,常再安堅持義務為群眾書寫楹聯達1萬余幅。
2022年底,汊河鎮創新打造“河寧說”志愿服務項目,旨在用“土話方言”宣傳黨的新思想、新政策以及新精神。常再安利用教師特長義務擔任講解員,每次宣講前,他都精心準備整理資料,用接地氣的方言,從身邊人,身邊事和汊河紅色歷史等方面進行生動闡釋。他還把汊河本土紅色故事收集編寫成宣講題材,融入群眾“柴米油鹽”“茶余飯后”,實現理論宣講“零距離”。常再安認真學習“身邊好人”和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進入村社、學校開展好人事跡宣講,用身邊的感人故事教育身邊人。截止目前,常再安參與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50余場,開展“河寧說”宣講30余場,受益群眾700余人。
“我就想趁著還能動,為家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的常再安已年逾八旬,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每天奔波在社區和各個文明實踐活動場所,繼續著他的公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