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4月30日6-7版)
依托資源稟賦,堅持差異化產業發展方向,初步走出了一條各具特色、各有亮點的發展之路
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深度嵌入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
加快從“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迭代升級,全力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
滁州市充分挖掘、發揮石英砂、凹凸棒、巖鹽等資源優勢,結合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聚力“雙招雙引”,推動“四鏈融合”,不斷壯大特色產業集群,為加快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重要一極、皖北振興和全省大局多作貢獻。4月22日,記者采訪了滁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吳勁。
記者:定遠、鳳陽和明光的資源稟賦、主導產業與皖北四大重點產業集群高度契合,請談談三地相關產業怎樣布局,發展現狀如何?
吳勁:近年來,定遠、鳳陽、明光在國家和我省一系列專項政策支持下,加速人才、技術、項目、資本等要素集聚,扎實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呈現出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穩步增長。
三縣(市)依托資源稟賦,堅持差異化產業發展方向,初步走出了一條各具特色、各有亮點的發展之路。定遠化學原料制造、鳳陽硅基新材料、明光凹凸棒基新材料產業獲批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產業配套能力強,已經成為當地支柱產業。2023年,三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規上企業227家,集群營收580.7億元。
目前,三縣(市)單體投資超百億元新能源項目4個、超50億元項目8個。去年全市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超2000億元,其中定鳳明三縣(市)約440億元,三地新能源電池投產企業達11家,新能源汽車規上企業達124家,總投資85億元的合眾新能源汽車落地鳳陽。
記者:滁州市在重點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發展中有怎樣的獨特打法,如何利用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勢能?
吳勁:近年來,我市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立足“雙圈互動、左右逢源”優勢,高質量建設省際合作平臺,深度嵌入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一體化引領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
滁州市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培育創新主體、搭建創新平臺、優化科技服務、完善政策體系,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出臺高層次人才25條、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18條,舉辦“星耀滁州·會客虹橋”“才聚滿天星·筑夢新滁州”系列活動,開展“千企百校行”校園招聘,蟬聯“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為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輻射腹地,我們圍繞重點產業鏈,深入實施“投資安徽行”活動,攻堅落地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簽署寧滁產業合作工作協議,組織100余家企業參加南京新能源汽車、優特鋼、芯能量新應用等產業供需對接會,深度嵌入都市圈產業鏈供應鏈。同時,加快打造長三角高端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持續做好“三頭三尾”增值大文章,連續兩年舉辦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
記者:滁州市在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中如何做好“四鏈融合”,持續創優區域營商環境?
吳勁:滁州等高對接滬蘇浙,制定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方案,加快從“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迭代升級,全力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發布全國首個市級《證照并銷服務規范》地方標準,工程項目“全程包辦”等一批創新舉措全省推廣,入選全省創優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試點市、全國優化產業營商環境先行典范,獲評“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
其中,定遠縣重點推進科昂納米與中國科大、華邦藥業與南京大學、靈達新材料與南京理工大學等“大院大所”深度合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鳳陽縣發放“鳳創券”510萬元,兌現各類科技創新獎補超過2070萬元,完善企業訴求辦理三級響應機制,在全市首推“信易辦”容缺辦理等服務,開設市場主體“幫辦代辦服務專區(窗)”。明光市做深做實“嘉山英才計劃”,常態化開展“遍訪企業、助企紓困”活動,建立市場經營主體注銷“一屏通辦”機制,實現“一次受理、跨局流轉、并行辦結、一屏出件”。
(本報記者 羅 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