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梅”種子經保護性繁育,已成功培育3000余株實生苗
千年“歐梅” 子孫滿堂
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楊 璐 周硯池)滁州瑯琊山醉翁亭邊的歐陽修手植梅——“歐梅”,由于“年事已高”又歷經病蟲害侵襲,種子繁育能力極低,面臨生存危機。如何讓千年“歐梅”的基因傳遞下去?記者近日了解到,“歐梅”的種子經過林業部門保護性繁育,已成功培育3000余株實生苗,千年古樹香火得以延續,如今可謂“子孫滿堂”。
“歐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為保護古樹名木及解決種子繁殖難的問題,滁州市林木種苗發展研究中心依托省級林業科研創新研究項目——瑯琊山“歐梅”保護性繁育技術研究,和滁州學院相關專家成立課題組,破解“歐梅”繁殖技術難題。在滁州市林科所實驗苗圃,記者終于見到了“歐梅”的寶寶們,它們被移栽到露天試驗田還沒滿月,卻早已擋不住勃勃生機,個個頭頂嫩葉,迎著春風向陽生長。
“眼前這片地里的幼苗,就是千年‘歐梅’的子孫后代了。”據市林木種苗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志斌介紹,為了收集“歐梅”的果實,他們本著保護古樹的初衷,不直接從枝干上摘取,而是落果期安排專人在地上撿拾落果,種子在實驗室培養露芽后,去年8月移至營養基質袋育苗,今年3月初才移栽露天試驗田。
參與該項目的滁州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王偉向記者介紹,從收集“歐梅”種子到如今成功培育出實生苗,過程實屬不易。
因為樹齡較老種子本身活性差,幾千顆“歐梅”種子都需要采取多種技術手段激發活力,之后滅菌處理解除休眠狀態,滅菌時間長短和藥物調配需要反復試驗才能最終確定。種子發芽之后就移苗至專門配比的基質袋中,冬天一直都在試驗大棚的苗床精心培養,發芽階段的幼苗比較嬌嫩,光照、溫度和濕度都有嚴格的要求。據悉,我市目前已經成功培育“歐梅”幼苗3000余株,還將建立“歐梅”基因活體資源保存圃,為“歐梅”產業的發展提供基本保障。
下一步,我市林業部門將加大“歐梅”種苗繁育力度,通過田間栽植、病蟲害防治、整形修剪,促進樹體生長,還將積極開展“歐梅”產業開發研究,力爭將“歐梅”產業打造成為與“滁菊”產業并列的地方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