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4月3日6版)
群山俊秀,山巒疊嶂,置身于丹青水墨般茶園的茶農們,雙手上下翻飛,一片片翠綠的嫩茶芽落入籃中;在手工制茶技能比賽現場,參賽選手們雙手在370攝氏度的炒鍋中左揮右擺,搓抓揉捻,經過殺青、做形、提香等工序,片片鮮嫩的茶葉變直變細,最終成為一捧好茶。
3月31日,滁州市第三屆采茶節暨“西澗春雪杯”手工制茶大賽在南譙區施集鎮井楠茗宿舉辦,參賽的40名茶農、茶產業經營者、制茶愛好者同臺競技,演繹出一場精彩的“指尖對決”,并通過南譙融媒視頻號、抖音號等平臺飛入“云端”。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組成的大賽評委,根據選手制作的樣品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進行綜合評分,評審出一、二、三等獎并現場頒獎。
“通過和其他選手溝通交流,學習了很多制茶技巧。”一等獎獲得者余洋告訴記者,茶品質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鮮葉原料,但茶葉色、香、味、形在制作過程中變化很大。同樣的鮮葉,經不同手法炒制,結果可能大相徑庭。
圍繞茶文化,活動現場還進行了舞蹈、民歌表演,設置了茶道體驗室,供觀眾品嘗新茶,農產品展銷區擺滿了本地特色農產品,專業主播現場帶貨。“制茶的每個環節需要技巧和經驗,這次戶外體驗是孩子在課堂里學不到的知識。”滁州市區的李女士對記者說,周末帶孩子來感受采茶、制茶氛圍,體會制茶過程的工匠精神。
南譙區種茶歷史悠久,茶園分布在江淮分水嶺南端群山丘陵中的施集鎮,3萬畝“呼吸新鮮空氣”“喝著山泉水”“長在樹林里”的茶園,造就了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西澗春雪”優良的品質。
“近年來,南譙區深化與中茶所、安農大等高校院所合作,以培育中國最具栗香型茶樹新品種為突破口,通過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品牌培育、茶旅融合,不斷推動茶葉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黃金葉’。”南譙區區長王瑩介紹,去年該區茶葉總產值突破3億元、畝均效益近8000元,分別增長7%、13%,帶動約3000戶農戶從事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