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國之大者”,厚植為民情懷。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嚴格落實“四個不摘”,錨定建設農業強市目標,以“一守住、兩縮小、兩確保”為核心,奮力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見實效。
2023年,全市18.07萬脫貧人口和1.74萬監測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得到全面鞏固,未出現一例返貧致貧現象,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達19598元,同比上年增長16.11%。產業、就業和小額信貸等工作均位居全省前列,銜接資金使用管理工作作為我省唯一地市在國家鄉村振興局專題座談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推進發展庭院經濟相關做法被國家和省鄉村振興局專報推廣。
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我市明確防返貧動態監測范圍,推行“一碼”申報,簡化監測程序。此外,認真組織各縣(市、區)對88.6萬農戶全部發放防返貧監測申報政策“明白紙”,對6759戶監測對象全部張貼幫扶政策“明白紙”,做到宣傳全覆蓋、政策全透明。
為常態開展網格化監測幫扶,我市充分發揮10904個村組網格、11404名網格員的監測作用,加強日常跟蹤走訪,力求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同時強化部門數據比對,高效運轉預警線索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全市鄉村振興系統與13家行業部門常態開展部門數據篩查對比,實時監測防范化解各類返貧致貧風險。去年,共推送比對信息30萬條,有效推動監測對象信息精準,年度新增監測對象1211戶3580人。
產業就業增強致富內生動力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在就業幫扶工作中,強化勞務協作、載體建設、崗位開發、兜底安置、精準服務。去年,全市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務工就業7.71萬人,超年度目標任務6.67%;開發公益性崗位10788個,超目標任務70.02%。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去年,我市共投入產業幫扶銜接資金5.86億元,涉及項目152個。同時大力推動庭院經濟,帶動813戶脫貧戶、監測對象戶均增收6400元以上。該項工作分別被國家、省鄉村振興局作為典型經驗進行專報推廣。
我市突出金融支持,加大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投放力度,規范推廣脫貧人口小額信貸“一自三合”模式,有效防范貸款逾期風險。去年,全市新增貸款金額6.4億元、戶貸率21.1%,均居全省前列。
發揮重點項目強村富民作用
強基礎,管好銜接資金項目。我市建立健全重點項目建設分析預警機制,分季度通報調度,督促各地項目建設和資金支出進度。年度各級銜接資金到賬8.28億元,較2022年度增加2277萬元,納入年度實施計劃項目261個,完工率100%。
促提升,健全聯農帶農機制。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強化聯農帶農載體建設,提高脫貧群眾經營性收入。全市1778個幫扶項目建立聯農帶農機制,帶動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943戶發展生產、2825人務工就業、7065戶資產收益、24561戶救助幫扶。
增效益,用活銜接項目資產。對8666個、73.45億元歷年扶貧(銜接)項目資產建立臺賬,確權管理,完善收益分配使用,不斷提升銜接資金政策落實成效。35.36億元經營性資產2023年收益率預計超6%。我市作為全省唯一地市在全國銜接資金使用管理專題座談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
集聚各方力量參與鞏固成果
2023年,我市通過開展1名市級領導聯系1個鄉鎮、1個村、2戶困難戶的“1112”定點聯系幫扶機制,持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市級領導定點聯系指導,推動幫助產業發展、解決實際困難等。同時發揮行業作用,持續實施單位精準幫扶,全市直接投入4316.61萬元,實施幫扶項目242個;引進資金3320.87萬元,幫助引進幫扶項目58個;幫銷農產品1.18億元。
各地持續加大支持力度,開展縣域結對幫扶。指導天長市結對幫扶蕭縣,推進產業、就業、消費、人才交流等合作幫扶,落實1600萬元幫扶資金并匹配到項目,采購農副產品10081萬元,繼續選派干部赴蕭縣開展掛職和交流活動。
強化駐村幫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切實打通基層工作落實“最后一公里”。凝聚社會力量,持續開展“萬企興萬村”活動,全市1548家民營企業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實施“興村”項目2306個,惠及913個村,投資經營類項目1408個、投資總額190.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