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過來辦事就習慣性地把車停在這里,進出通暢,節約時間。你看現在已是中午,這里還有不少車位。”1月5日中午,記者來到位于滁城西澗路實驗高中北側的一處停車場看到,市民劉先生將私家車停好后便向不遠處的天長路走去。他告訴記者,以前這里是拆遷地塊,后期政府將其打造成便民停車場,停車方便了很多。
小小停車位,關系大民生。2023年以來,結合城市建設,我市全方位統籌推進“便民停車”暖民心行動,科學系統布局,嚴格配建標準,合理施劃泊位,加快泊位改造,活化停車資源,落實高效管理,讓市民停車有“位”,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近日,在滁城名儒學校門口接孩子的郝女士表示,自從學校附近的人民西路公共停車場建成啟用后,大約有200個公共停車泊位全天候開放,“我來這里再也不用到處兜圈停車了。”
“目前,滁州市區約有公共停車泊位5.5萬個、總停車泊位28萬個。”市住建局城建科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成績”得益于我市把推進城市停車設施建設作為一項“暖民心”行動落到了實處。
根據行動要求,2023年,滁州市區計劃新增停車泊位3萬個以上,其中公共停車泊位2200個以上;各縣市計劃新增停車泊位1.3萬個以上,其中公共停車泊位3500個以上。截至2023年12月份,滁州市區已新增公共停車泊位3186個、總停車泊位33734個,各縣(市)新增公共停車泊位7296個、總停車泊位28631個,完成率均超過100%。
系統摸排城區停車現狀,綜合考慮人口分布、就業崗位密度、道路交通承載能力和運行狀況,結合城市體檢反映的“城市病”……我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用地、拆遷用地,以及車站廣場、公園綠地等有限土地資源,謀劃公共停車場項目。目前已建成人民西路停車場、滁州中學新校區南側停車場、實驗中學北側停車場、職業技術學院輕軌站停車場、南譙政務中心停車場等5處,新增停車泊位1638個。
堅持資源活化,我市鼓勵公共建筑、單位、小區等停車設施“錯時開放”,引導公共建筑、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滿足自用的情況下對外開放。協調住宅小區停車泊位白天對外開放,提高停車位利用效率。截至目前,市政府及瑯琊、南譙政務區周邊停車泊位晚間對外開放,盤活停車位約1800個。
上述舉措的實現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停車難,但是想要長久執行下去,與之匹配的管理手段也必不可少。為此,我市還實行級差收費,加大短時間停車、新能源汽車停車的優惠力度,延長醫院、高鐵站等區域免費停車時長。推動智能化提升改造,細化停車分區管理,加強停車引導,提升停車周轉率。進一步完善“皖東行”APP,逐步將城區現有公共停車場泊位、公共服務建筑配建泊位等信息錄入后臺系統中,實時更新,更大限度方便和滿足市民多元化的停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