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老年食堂吃出“幸福味”,15分鐘健身圈點燃全民“健身熱”,三公里就業圈端穩幸福“就業碗”,菜市場煥然一新上演“變形記”……2023年,這些看得見的實事和摸得著的溫暖,化作笑語歡聲,一點一滴刻進滁州發展的印記里。
民有所思,我有所動;民有所愿,我有所為。
去年以來,我市上下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夯實民生基石,破解民生難題,增進人民福祉,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溫暖的民生答卷。
聚焦“一老一小”,守護朝夕美好
在去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滁州老年大學清流校區,記者看到,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增添了智能化的教學設備和“走心”的適老化設施,讓人眼前一亮。
這是我市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去年以來,我市聚焦“一老一小”服務保障,以更貼心的政策,更適配的服務、更到位的保障將溫暖和愛不斷延伸,以暖心舉措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
以“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為宗旨,我市扎實推進“老有所學”行動,全市已開辦各級各類老年學校共633所,參與學習教育活動的老年人達到23.5萬人,進一步增強老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深入推進老年助餐服務,全面做好老年食堂(助餐點)運營服務,解決低收入、失能、獨居、高齡老年人就餐問題,去年以來,我市投入資金2524萬元,新建城市老年食堂(助餐點)63個、農村老年食堂(助餐點)104個。全市已建成城鄉老年食堂(助餐點)542個,老年助餐點覆蓋率達100%,累計就餐125.6萬人次,累計消費699.5萬元,累計補貼264.6萬元。
在“老有所養”上,我市用心用情用力不斷加大養老服務供給,持續創優養老服務工作。開展2023年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試點。投入資金1350萬元,家庭適老化改造3726戶。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建村級養老服務站110個,完成率100%。建成滁州市養老服務區塊鏈技術平臺,完成養老服務聯盟鏈構建及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升級改造,新增8家智慧養老服務機構。2023年,累計發放高齡津貼10942.2萬元、惠及14.06萬人;發放低收入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2346.62萬元、惠及6.77萬人。
老有頤養,幼有善育。在滁州,一所所新建幼兒園拔地而起,一項項暖心服務托起民生幸福新期盼。
我市聚焦群眾所需所求,加大學前教育學位和托位供給,構建普及、普惠、有質量的托幼服務體系,2023年全市新增公辦園學位3810個,新增托位4485個,有效解決“入園難”“入托難”“接娃難”等問題。
此外,我市用心呵護留守及困境兒童,為1246名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資金2027萬元,為563名兒童發放助學資金314.1萬元,實現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衣食學無憂;投入資金139.8萬元,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活動109場次,發放“暖心包”3820個。對6774名農村留守兒童全部安排牽手人提供精準關愛服務,全市共打造116個標準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打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最后一米。
聚焦精準救助,兜牢民生底線
扶危、濟困、救急……我市著力構建分層分類、城鄉統籌、制度完備、高效順暢的大救助格局,全力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
兜牢社會救助保障底線關鍵在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兜底保障機制。我市編制印發《滁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規程》和《滁州市臨時救助工作操作規程》,完善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優化低保準入條件,進一步健全救助對象主動發現和監測預警機制。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投入592.8萬元為全市2.25萬名特困供養人員購買住院醫療護理保險,解決特困人員住院護理難題。
穩步提升困難群眾社會救助水平,讓兜底保障更有溫度、更有力度。堅持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連續9年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標準。2023年7月起,全市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至786、757元/人/月;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至1400、1028元/人/月。2023年,全市累計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2.46萬余人,發放低保金7.55億余元;保障特困供養對象2.24萬余人,發放特困供養金和護理補貼2.48億余元;臨時救助12177人次,支出資金1792.05萬元。鼓勵高齡、失能半失能集中供養,城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64.9%。
建立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機制,鼓勵慈善組織設立社會救助專項資金,推動村(社區)成立“救急難”互助社。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救急難”互助社1233個,2023年累計開展“救急難”救助1531戶,發放救助金99萬元,切實為困難群眾送去“及時雨”。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應保盡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應養盡養”、臨時救助制度“應救盡救”……我市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網更加密實牢靠。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群體,始終牽動著市委、市政府的心。我市強化殘疾人兩項補貼精準管理、精準發放工作,累計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15282.5萬元,惠及14.5萬人次;實施“精康融合行動”,投入750余萬元,建設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站點18個,服務精神障礙患者3531人次;抓實流浪乞討救助人員街面巡查、社會參與、宣傳引導三項舉措,截至目前,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145人次,尋親返鄉17人。
聚焦普遍受益,增進民生福祉
走進瑯琊區交通路農貿市場,一眼望去環境干凈整潔,過道寬敞明亮,攤位上的菜品擺放整齊,市場內秩序井然。“經過改造后菜市場環境看著舒適多了,在這里買菜不僅方便,還更放心。”前來買菜的市民紛紛為菜市場的環境點贊。
2023年,我市深入開展暖民心行動,緊緊圍繞民生領域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讓城市有溫度、市民有溫暖。
聚焦菜市場“標準化、清潔化、規范化”,我市從硬件改造、環境改善、秩序管理等方面推進文明菜市場建設和改造提升,完成20個城區菜市場、48個鄉鎮菜市場整治改造,全面提升菜市場管理服務水平,真正讓群眾感到舒心安心暖心。
將快樂健身行動與15分鐘健身圈建設緊密結合,整合利用現有空間資源,維修、改造、提升500個居住小區、行政村健身設施,組織超50萬人次參加各類賽事活動。
全力推進便民停車行動,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大停車設施有效供給,滁州市主城區新增城市停車泊位33734個、公共停車泊位3186個,破解城市“停車亂、停車難”問題。
全面提升口腔醫療服務水平,全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含中醫院)新增牙椅數28臺,17家二級綜合醫院(含中醫院)全部單獨設置口腔科,組織基層口腔醫護人員專業培訓233人。
深入實施就業促進行動,實行“三公里”就業圈點對點幫扶,積極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和臨時性專項崗位,為大齡就業困難人員辦理失業登記和就業援助對象認定。建立重點群體幫扶臺賬,對轄區重點人群等實行實名制常態化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全市共開發就業見習崗位3332個、公益性崗位3011個,已實現129個社區達到充分就業社區標準,新增技能人才19082人,14279人通過“三公里”就業圈實現就業,有效緩解企業“招工難”、群眾“就業難”問題。
蓄力推進“新徽菜·名徽廚”行動,打造滁州特色品牌。遴選了14家徽菜技能定點培訓單位,確定了香酥滁州鯽、老東關油茶、太守牛肉鍋貼等12個徽菜師傅特色培訓項目,組織技能培訓1491人次,新增徽菜師傅922人。
全面推進家政服務創新,堅持“政府引導、主體主導,強化誠信、健全標準,規范管理、示范引領”的原則,招引合肥壹家、興宏信等家政龍頭企業入滁運營,推廣家政服務企業進社區,發展“互聯網+家政”新業態,全市已培訓家政服務人員3.78萬人次,新增家政服務人員7109人,評選8家市級優秀家政服務企業和20名市級優秀家政服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