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統籌推進各種協商形式,健全各種制度化協商平臺,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2023年以來,市政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持續深推“鄉鎮(街道)政協聯絡組”和“委員進社區、常委在行動”兩項改革,在“兩商銜接”中充分釋放專門協商機構潛能,讓協商“亭”好更好服務基層社會治理。
聯絡組“扎根”基層沃土
2019年前,市政協一馬當先,在全省建立了鄉鎮(街道)政協工作召集人制度,使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了“牽線人”,邁出了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第一步,點燃了基層協商的“星星之火”。但鄉鎮(街道)政協組織缺失的難題一直沒有破解。
2022年6月,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回頭看”調研組來滁強調:“人民政協是專門協商機構,召集人是個人,聯絡組是組織;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是新時代賦予人民政協的新任務,通過組織體系,能使治理體系更好向縱深發展。”
市委對此高度重視,率全省之先,把設立鄉鎮(街道)政協聯絡組作為貫徹中央及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市縣政協工作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專門制定改革方案并組織實施。市政協則迅速跟進,組織專班調研,出臺具體落實意見,指導各縣(市、區)加快建設并規范運作。各縣(市、區)委也抓好落實,明確聯絡組組長由鄉鎮(街道)黨委副書記“一肩挑”,并在人員選配上做到“四個一體”,即:把能否勝任黨委副書記和聯絡組組長兩個崗位一體醞釀、一體公示、一體談話、一體考核。
目前,全市117個鄉鎮(街道)全部成立了政協聯絡組,并實現“六有”,即“有固定場所、有規范標識、有人員隊伍、有工作職責、有管理制度、有工作計劃”,同步成立功能型黨組織,委員在基層履職有組織、有平臺、有作為,補齊了鄉鎮政協組織這個“短腿”。
根深葉茂,本固枝榮。從召集人到聯絡組,政協組織在基層沃土中扎得更深、更牢。
機構建立完善了,如何推動委員在基層規范履職、展現作為?聯絡組堅持問題導向,圍繞鄉村振興、企業發展、物業管理、民生工程等方面,找準基層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解決難點、堵點問題。
“聽說有政協委員給我們幫忙,這里從深水坑變成了淺水池,安全多了,我們都很開心。”家住全椒康合村的村民高興地說。2023年,全椒縣武崗鎮鎮政協委員潘林新在走訪時發現,在康合村鄭莊新村安置房南側有一處非常大的深水坑,曾發生多次險情,這處深水坑可能會給今后搬遷的居民帶來安全風險。于是他向鎮政協聯絡組反映了此事。當年4月,鎮政協聯絡組組長組織駐鎮政協委員、土方工程審計人員、鄭莊新村隊長、安置房負責人四方來到現場進行調研。
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聯絡組組織了相關人員和群眾代表開展現場協商和討論,形成了兩套解決方案,并通過收集社情民意,讓老百姓自己選擇。如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深水坑已經回填為淺水池,接下來將進行景觀改造工程,扮靚鄉村顏值。
在社區、在企業、在園區、在農村,聯絡組一趟一趟協商,急難事一件一件解決,暖民心一次一次匯聚,這樣的場景不停在上演。
點點星火,匯聚成炬。據了解,2023年以來,聯絡組常態開展“微協商”活動400多場次,開展視察、監督等活動500多場,報送社情民意340多條,70%的建議被采納。政協委員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近,聯絡組成為市縣政協摸到實情、辦成實事、解好難題的重要渠道。
“進社區”全城覆蓋
2023年3月,藝境山城北出口醉翁西路與三友路交叉口路面長期積水,梅鋪社區委員小組訪社區解民憂,三天變“積水路”為“干爽路”;7月,水銀山莊部分樓層供水不足困擾群眾,銀西社區委員小組通過協商成功為其加壓。10月,泰鑫現代城2號樓存在外墻脫落的安全隱患,白云社區委員小組通過“微協商”破解這件鬧心事……
自2019年市政協深入開展“委員進社區、常委在行動”工作以來,18個委員小組組成了協商一線的“輕騎兵”,進社區聽民聲、解難題、助治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黨委政府肯定、社會各界認可和社區群眾點贊的多贏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如何把遇事多商量的協商氛圍覆蓋全城,讓政協協商的繁茂“枝葉”蔭蔽百姓?市政協決定鍛造更多的“輕騎兵”。
2023年4月,市政協印發《“委員進社區、常委在行動”增組擴面分組名單》。在主城區,把滁城268名市委員與16名省委員、176名兩區委員混合編組,由18個委員小組擴編至30個,實現68個社區協商履職全覆蓋。在縣鄉,縣政協牽頭,鄉鎮聯絡組、委員小組召集,三級委員報到。針對個別鄉鎮委員偏少的,從縣城委員中調劑,確保每個鄉鎮都有6到8名委員,力量相對均衡、市縣鄉全覆蓋。
常活動。圍繞真協商、真辦事,統籌開展“五微”活動,委員小組每月至少進1次社區、企業,每兩個月至少開展1次“微協商”,每季度至少開展1次“微宣講”,適時提出“微建議”,盡力落實“微心愿”。2023年以來,主城區30個委員小組圍繞“月協商、月精彩”目標,組織“微協商”150多場、實現“微心愿”60多個,解決急難愁盼80多件。
多聯動。加強市區之間、小組之間聯動,選擇一批群眾關注度高的個性問題上升為共性議題,開展市區聯動協商或多組聯動協商。特別是進社區開展“微協商”時,市、區兩級委員頻出“金點子”,聯絡組與委員小組相互“搭把手”,力推老人助餐、住宅小區業委會成立運行、充電樁安裝等一批難題有效化解,實現了從“辦好一件事”到“解決一類事”。
強界別。以委員小組為依托,推動界別特色與委員小組深度融合。主城區30個委員小組,聯動20個市政協界別,成立27個界別工作室,發揮界別特色和委員專長,組織開展文史育人、捐資助學、法律援助、醫療義診等特色活動140余場次,服務界別群眾超千人次。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市委書記充分肯定委員進社區工作,親自交題目、壓擔子,主席會成員跟進書記點題,牽頭研商物業信訪矛盾10件;市長充分肯定委員關于“老年助餐”調研成果,要求“學習政協調查研究工作”。關于“委員進社區、常委在行動”的實踐探索仍在繼續,高質量的履職答卷將不斷書寫。
現場交流綻放“滿園春色”
2023年12月的第一天,一場政協工作季度“擂臺比武”在鳳陽縣拉開帷幕。參與人員現場觀摩了鳳陽縣李錦柱委員工作室、滁州經開區委員企業聯合體工作室、“灣事如意”協商展示廳等后,就政協相關經驗做法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
自2020年起,市政協探索用現場觀摩交流形式,推動“兩項改革”工作,堅持每季度開展一次全市現場交流活動,市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委室主任全部參加,8個縣(市、區)推磨轉圈、輪值承辦,看亮點、看案例,講體會、談安排,季季出題目、季季抓推進,推著縣(市、區)抓改革、比協商、助治理。這樣的擂臺賽一年共舉辦四次,不搞形式,不走過場,既是對委員季度履職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次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大交流。
既是擂臺比武,如何比出“真水平”,拼出“真功夫”,學出“真本事”?
市政協開動腦筋、給出妙招——創新工作機制。先是把會場搬到了現場,每季度到各鄉鎮政協聯絡組,或者社區、村居委員活動室,現場觀摩、現場提問、現場學習,為各縣(市、區)政協搭一個定期交流、學習互促的平臺。另外,為了讓大家在比履職中促均衡,現場觀摩交流從看一個點,拓展成一條線、一大片,確保亮點也看、不足也要看,把全市上下干協商、比協商的干勁都調動起來,實現從“點上開花”到“百花齊放”。
瑯琊區依托社區特點,在10個社區分別打造“融匯優和美,云暖幫同樂”委員工作室,持續協商社區治理、企業幫困等難題;明光深耕界別優勢,培育了“愛不釋手”“僑之家”“農商橋”等特色鮮明的活動室10多個,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天長在17個鎮街打造“一地一品”,同時實現了縣、鄉、村三級社情民意信息網絡全覆蓋……展現在眼前的是一部可圈可點、滿目芬芳的耀眼篇章。
唯有用生動的民主實踐,才能為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注入新動力。市政協從人民性、廣泛性、充分性上發力,探索從“盼的事”“商的事”“辦的事”三個環節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并組織各縣(市、區)共同研究、各有側重。天長、明光研究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始點問題、推動問題;南譙、瑯琊研究協商環節抓手、協商全覆蓋擴面提效、協商文化培育;來安、全椒研究優化協商形式、提高協商質效、完善民主監督制度機制;定遠、鳳陽研究協商議政室、委員工作室等多室聯建、平臺融合。滁州政協“聚焦協商‘三事’釋放治理效能”探索實踐被《人民政協報》“理論與探索”版刊載。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每一次現場會,每一次比拼學,都為各縣(市、區)政協和委員們加油鼓勁,讓他們在豐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實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充分展現作為。《人民政協報》在頭版報道了滁州“從協商‘亭’好到‘協商真好’”。
新時代新征程,市政協將持續打響協商“亭”好品牌,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深化盼的事、商的事、辦的事,強化聯絡組建設,做實小組履職、擴大界別影響,推動監督與協商治理充分融合,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治理新路子上,必將越走越遠、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