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紅,男,1969年10月生,中共黨員,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29年來,周福紅堅守服務“三農”一線,研發全國首臺數字化測土配方機,幫助12.5萬農戶畝均增產7%,成立148個農業技術“拇指服務室”,明光市被列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示范基地,推動當地艾草種植年產值近19億元,助力鄉村振興。曾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安徽好人、安徽省勞動模范等榮譽。
1994年,周福紅進入明光市土肥站,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扎根基層29年,他每年下鄉不少于200天。周福紅的手機24小時從不關機,無論嚴寒還是酷暑,雨雪還是霜凍,只要接到農戶的求助電話,他都會放下手頭的事,用最快的時間趕過去解決問題。
為提高農作物抗災能力,他引進抗旱品種20多個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推廣地膜秸稈覆蓋、深耕深松技術、山芋玉米起壟栽培、緩控釋肥等節水技術,為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在他的推動下,2018年起,明光市將艾草種植作為推動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引導村民與當地企業合作開展訂單種植。如今當地艾草種植基地示范區已達50余個,種植面積近9萬畝,年產值近19億元;艾草加工、銷售企業15家;發展了十幾家艾草合作社,帶動2000余戶農戶種植艾草,戶均增收2000余元,其中800余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為讓更多農民學到本領,周福紅還創新服務平臺,創辦“明光市農民田間學校”、電臺“空間課堂”和電視臺“綠色田園節目”,集中培訓農民達4000余人次;開展“抱團科普惠民鄉村行”活動,指導科技示范戶1000余戶,指導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1100余個;組織縣級以上觀摩現場會29次。
“要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周福紅說,他將在希望的田野上接續奮斗,踐行服務“三農”的時代使命,播撒更多科技興農的種子,和鄉親們一道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