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在全椒縣的安徽太禾林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片的薄殼山核桃果實已經成熟,交錯相連的枝頭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子。幾十名果農穿梭其間,手持竹竿將高處的碧根果打落下來,然后手提竹籃邊采邊剝,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豐收景象。
與此同時,位于來安縣半塔鎮的安徽萬利淮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果園里,7000畝薄殼山核桃樹林間,一顆顆青綠橢圓的果實綴滿樹梢,不少果殼已經炸開。和果實一樣“咧著嘴笑”的,還有樹下揮桿打果和地上挎籃撿果的一位位果農。
金秋時節,豐收的喜悅彌漫在鄉野山間。
原產美國的薄殼山核桃,對于生長要素特別挑剔,如今卻在皖東大地穩穩地扎下根來,且長勢喜人、碩果累累。據市林業專家介紹,滁州與薄殼山核桃盛產地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土壤、氣候、緯度等條件十分相似,是薄殼山核桃適生區。
一顆顆小小的薄殼山核桃,一棵棵原產于國外的舶來樹種,一步步成長為享譽全國的滁州新名片,這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高瞻遠矚。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椒縣就陸續引入種植薄殼山核桃。2009年,省林業部門開始關注薄殼山核桃的引種栽培情況時,滁州被林業專家納入視線。2014年開始,全椒縣以薄殼山核桃“一棵樹”為突破口,調整農村林業種植結構,開展大規模種植。
針對全縣近80%土地為丘陵和山地的特點,全椒縣以石沛鎮、六鎮鎮、馬廠鎮和大墅鎮的丘陵崗地和山區坡耕地為重點布局,因地制宜建立產業基地。同時,陸續引進有實力的薄殼山核桃深加工企業,打造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逐步探索出一條綠色富民產業路,建成在全省有位次、全國有影響的特色產業。
薄殼山核桃,渾身都是寶——
生態效益上,薄殼山核桃樹體高大、枝繁葉茂,生態防護功能強,生態效益明顯,是珍貴的造林綠化樹種,同時還是四旁、道路、園林和庭院綠化的優良樹種。
經濟效益上,薄殼山核桃定植后,一般4到6年開始掛果,8年以后逐漸進入盛果期,盛果期最豐產品種畝產可達400余斤,一般品種每畝可達200至300斤。果樹自然壽命200年左右,盛果期可達60至80年,可謂“一代種樹、三代受益”。同時,薄殼山核桃是國家戰略儲備樹種之一,木材價值是楊樹的5倍,是優良的軍工、家具等用材。
精深加工上,休閑食品類,炒果和核仁初級加工包裝銷售;飲品類,果實可制作攪拌型酸奶、咖啡、奶茶伴侶、果味奶、果乳等;油類,可多種方法提取薄殼山核桃油……
立足一棵樹,依托一粒果,深耕大產業。近年來,我市嚴格落實中央“非農化”“非糧化”政策,積極轉變工作思路,為發展薄殼山核桃產業提供空間,不斷擴大種植面積。
我市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通過利用低質低效林改造、采伐跡地更新、林相林分改造、調整松樹樹種結構等多種方式,拓展栽植面積。對補助已到期的楊樹林地、退化林地和低效林地,鼓勵通過低改方式栽植薄殼山核桃。
不僅如此,我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鼓勵各地在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和森林城鎮、村莊創建中,通過實施“一村萬樹”等工程,積極引導農戶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和農田林網發展薄殼山核桃,開展薄殼山核桃特色鎮、村建設。
此外,我市千方百計打造特色品牌,提升薄殼山核桃產品附加值。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以全椒“中國薄殼山核桃之都”為中心,打造以景觀、文化、產量、質量、加工等為一體的品牌效應,擴大全市薄殼山核桃知名度和知曉率。目前,滁州市共有薄殼山核桃國家良種繁育基地1個、示范種植基地7個,薄殼山核桃種植技術及管理水平處于國內同行業領先位置。
在全面推動森林文化休閑旅游康養項目方面,我市以全椒縣為中心,積極建設“薄殼山核桃特色堅果小鎮”和薄殼山核桃示范基地、研究所、博物館,提煉薄殼山核桃森林文化。其他地區結合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逐步把薄殼山核桃產業建成集森林文化、景觀、休閑、康養、旅游觀光等特色于一體的新興產業。
截至2022年底,全市薄殼山核桃產業總產值達23億元,其中薄殼山核桃種植面積19.4萬畝,年產果量2000余噸,約占全國1/3。在此基礎上,我市將推動各地加大“薄殼山核桃產業示范園區”建設進度,全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和引進精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確保這一綠色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