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報》(2023年10月12日2版)
天長市胭脂山社區有個“銀發互助團”——
“鄰里互助傳遞溫情,幫助他人我開心”
寒露那天,楊開蘭大娘熬好一鍋紅棗小米粥,先盛了一碗送到老鄰居岑玉高家里。岑老已經 89 歲高齡了,是一位空巢老人,這些年多虧了楊開蘭老人的照顧,幫他洗刷、打掃衛生,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只要家里有好吃的,總要第一時間送給岑老嘗嘗。
楊開蘭不僅是岑老的鄰居,也是天長市千秋街道胭脂山社區“銀發互助團”的一員,“我比岑老小 7歲,身體還算硬朗,鄰里互助傳遞溫情,幫助他人我開心。”作為結對幫扶的志愿者,像楊開蘭一樣主動幫助他人的銀發老人還有很多。天長市政協委員、千秋街道胭脂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玉芬感動地說:“‘銀發互助團’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他們身體健康,還能主動堅持幫助其他有困難的高齡老人,讓我們社區工作人員非常感動。”
胭脂山社區 60 歲以上老人占轄區總人口的 55%,其中,80 歲以上又占老人群體 25%。在這些高齡空巢老人中,大多數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尋求外界幫助。此外,社區還有 278 名殘疾、患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難群眾,部分人常年難以下床,缺少專業的健康護理。針對這一現狀,2021 年 6月,在街道政協聯絡組推動下,該社區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采取“小老人幫助高齡空巢老人”的方法,創新成立“銀發互助團”,老年人們互幫互助,竭盡自己的能力解決老年人日常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撫慰等突出問題。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如何發動轄區居民一起來幫助這些高齡老人和困難群體?”張玉芬一直在思考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辦法,“關鍵是要從社區黨員干部做起,用大家真誠的愛心行動溫暖和感染他人。”
張玉芬在辦公室時間很少,每天上班,她就在轄區內走街串巷,了解社情民意,聽到誰家有困難,她總是第一個上門看望。前年夏天,光明巷一位老太突然暈倒在地,張玉芬得知后趕緊陪同前往醫院,在老人住院的日子里,她每天送餐到病床,以至于醫生將其誤認為她是老人的女兒。
張玉芬的無聲行動很快感染了社區的眾多老年人,駐社區的政協委員和四五十名退休居民自發成立了“銀發互助團”。張玉芬又利用轄區歌舞、戲劇、太極拳等老年文體團體集體活動的機會,向銀發老人們提出了倡議:凡是有時間、有意愿、有能力、有特長的老朋友,可以與身邊的高齡老人和有困難的街坊鄰居結成幫扶對子,互幫互助。“他們有難處,你們可以立即跟社區反映,多雙眼睛,高齡老人就多個幫手,你們獻一份愛心,他們就多一份溫暖啊。”
沒多久,駐社區的21名政協委員和300多名退休居民陸續成為銀發幫扶服務志愿者,大家不僅為結對高齡老人和困難居民提供幫助服務,社區有需要時,他們也會主動出手配合,成為一支有力量更有溫度的老年愛心組織。
“志愿者來了,如何做到人盡其用、忙而不亂,更快捷高效地為老人提供服務?社區工作人員首先摸好底數,將高齡老人和困難居民分門別類,逐一建立幫扶臺賬,實現精準服務。”天長市千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協聯絡組召集人翁玉基介紹,根據銀發幫扶志愿者性格特點、能力特長、職業類型等因素,胭脂山社區將“銀發互助團”劃分為日常照料、物品采購、醫療保健、精神撫慰4個小組。為了不漏一人,他們還建立了實行包片區、包樓(屋)、包住戶的“三包”機制,做到有情況早了解、有需求提前知道、有問題馬上解決。
“如今,我們社區已經形成生活有人管、休閑有人伴、身邊有人看、困難有人幫的互幫互助機制。通過銀發幫扶志愿者上門服務,讓空巢、孤寡高齡老人和困難居民不再孤單寂寞,做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張玉芬說。
兩年多來,“銀發互助團”越來越壯大。翁玉基說:“他們既是幫助別人的志愿者,自己遇到困難時,同樣也是被幫助的對象。正是這種互幫互助的愛心行動,才讓我們這個社區越來越美好。”
(蔡志海 徐金榮 俞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