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9月14日7版)
近年來,來安縣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浩蕩東風,緊跟滁州市光伏產業總體發展的腳步,緊扣“一體化”“高質量”,不斷推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邁進。
風起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11月17日簽約,12月29日正式開工建設,2019年總投資110億元的晶科能源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正式落戶來安。項目落地后,在政府的幫助支持下,企業開足馬力全力推進,2020年5月28日,項目正式投產,實現“當季簽約、當季開工、半年投產”,創造了大體量項目建設的新速度。
“晶科能源作為世界知名的太陽能光伏企業,當我們了解到他們有在外立項的意向時,曾先后10多次到企業對接。”時任來安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張京安介紹,龍頭企業落地,意味著產業加速聚集,為使晶科能源順利落戶,該縣成立工作專班,一把手親自抓推進,抓落實,最終促成了這一段美好的“姻緣”。
晶科能源落戶后,該縣成立了幫辦小組,選派人員專門對接企業,提供有求必應、無需不擾的管家式服務。來安優越的區位優勢,土地、稅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及開放、便利的營商環境,讓企業的發展動力十足,2023年1月至6月,該項目實現產值83億元。
近年來,來安搶抓光伏產業發展新階段新機遇,緊跟滁州市光伏產業總體發展的腳步,聚焦光伏產業鏈上下游重點環節,制定光伏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產業布局,將“雙招雙引”作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結合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合力確定主攻方向,梳理招引目標清單、組建專業招商隊伍、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完善跟蹤服務機制。截至目前,來安共有光伏產業制造項目4個,光伏產業2023年預計產值369億元。
聚力 發揮優勢做大做強
走進安徽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只見全自動智能制造生產線正在高效運轉,一塊塊電池片在生產線上穿梭運行,最后組合成光伏組件,被身穿全套防塵服的工人放入無人駕駛車輛,送往倉庫。“我們現在是滿產滿銷的狀態,每天大概生產260多萬片電池片,今年上半年,我們的銷售額超過了65億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在120億元以上。”公司基地經理歐陽建波介紹。
位于來安縣頂山—汊河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的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高效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之所以選擇在這里投資,看中的除了地處南京都市圈核心區的區位優勢,還有光伏產業鏈優勢。”歐陽建波說,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不斷深化下,毗鄰區具有更便捷的審批申報流程,地處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和日趨完善的產業鏈,也大大降低了企業的倉儲和物流成本。
“項目推進過程中,來安縣從招引到投產的全過程幫扶閉環模式讓我們印象深刻,也讓我們對在來安的投資充滿信心。”歐陽建波介紹,項目落地后,幫扶人員定期主動上門,幫助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一期投產后,捷泰科技與汊河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基地項目投資合作協議之補充協議》,在不增加土地供應的情況下,生產基地產能由16GW調增至18GW,二期產能由8GW調增至10GW;投資總額由約112億元變更為約126億元。
整合 加快布局光伏產業鏈
為了加快推動優勢產業聚集,形成規模效應,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該縣印發《聚焦先進制造業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方案》,將新能源產業確立為先進制造業主攻方向之一,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專班”的工作推進機制,制定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產業布局,頂格傾聽企業和基層意見建議,頂格協調解決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頂格推進重大項目實施。
該縣將“雙招雙引”作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結合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摒棄“撿到籃子都是菜”的陳舊招商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編制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和“雙招雙引”工作方案,加快謀劃產業鏈分布圖,編制鎖定產業鏈招商圖,結合產業總體目標和空間布局,逐一梳理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上下游企業和技術、產品、服務,針對性開展產業鏈招商。
聚力延鏈補鏈強鏈,充分發揮隆基、晶科、東方日升等現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匯聚整合上下游資源,完善高光伏玻璃、封裝膠膜、背板材料等配套環節,進一步建設打造規模化、集群化產業生態。
落實產業配套政策,強化要素保障,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助推企業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突破。以創新平臺和項目為依托,加大對光伏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培育一批突破關鍵技術、引領學科發展、帶動產業轉型的領軍人才。依托骨干企業,造就一支工程技術、經營管理、資本運營人才和企業家隊伍。
“我們將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搶抓光伏產業發展新階段新機遇,堅持招大引強,力爭‘十四五’末光伏產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光伏產業產值達到450億元。”來安縣發改委主任胡志斌說。
(文/聶 飛 苗竹欣 圖/呂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