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2023年9月11日A10版)
融合北大荒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
稻田畫里說豐年
北大荒為當地農業種植帶來統一的標準。王偉旭 攝
施集鎮巨幅稻田畫。 張立斌 攝
以大地為畫布,以水稻為筆墨,在滁州市南譙區施集鎮風景道旁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稻田里“畫”出了巨型豐收圖。只見藍天下的稻田一望無垠,整片綠意盎然的水稻田里,套種著黑色、黃色等彩色秧苗,勾勒出了大美田園畫卷。又到了即將收獲的季節,隨著水稻漸漸成熟,稻田畫也將進入最佳觀賞期。
A 寓意豐收?稻田畫成景觀
“在網上看到這里有稻田畫,風景很美,特意從南京自駕開車過去觀賞的。”50多歲的吳先生喜歡在南京及周邊拍一些原生態的短視頻,9月2日那天看著天氣不錯,就帶著拍攝設備來到施集鎮花山村。“沒想到,稻田畫旁邊就是景觀大道,還可以登上觀景臺遠眺,現場看巨型稻田畫特別震撼。”
以稻田為畫布,以彩色禾苗為顏料,稻田畫惹人眼球。為了讓游客能夠更好地觀賞,該示范區還建設了一座三米高的觀景臺。登上觀景臺,整片的稻田畫躍然眼前,一覽無遺。
巨幅稻田畫融匯了多個圖案,彩色的禾苗組成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字樣,東邊則是巨幅的中國地圖造型,兩個全力托起飯碗的卡通人物立在地圖中央,表達著“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寓意。此外,多種3D元素巧妙搭配,既增強了觀賞效果,也表達了對農業發展、農民豐收的美好祝愿。
B 給稻田“上妝”是個技術活
彩稻選育、圖案設計、定點測繪、人工栽種……給稻田“上妝”是個技術活。“在南譙區的墾地融合示范點總共500畝,稻田畫占了50畝。彩色稻田在定點測繪后,需要純手工插秧。”北大荒集團黑龍江紅衛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副總經理楊雨涵告訴記者,去年北大荒集團與滁州市南譙區進行了項目合作,承接了施集鎮花山村3600多畝的高標準農田,墾地融合示范點只是其中的一項。
5名技術骨干駐地,全機械化種植,6月10日插秧,預計10月20日左右可以收獲。“今年是第一年,預估產量每畝1100斤。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方式,我們會把技術手把手地傳授給當地種植戶。”楊雨涵告訴記者,此次項目合作將用北大荒的種植標準、種植模式來提升當地的農業種植水平,把先進技術、智慧農業與當地實際情況融合,以點帶面,從而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科技化。
C 創新“高標準農田+”模式
“我們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是自帶美顏效果的,有山有水,有畫有花。”對于稻田畫成為網紅打卡點,施集鎮花山村黨總支書記劉志川信心滿滿,“與示范區南邊接壤的扁擔山青蔥翠綠,連綿起伏,鑲嵌三色彩虹的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貫穿其中,路肩上的非洲菊正值花期,延綿數公里。”
“通過制作稻田畫,嘗試推升示范區的景觀功能,同時向游客傳達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的核心理念。”施集鎮分管負責人吳昊說,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將景區、景點、產業串點成線,讓高標準農田成為鄉村振興的“后花園”。近年來,滁州市南譙區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融合發展理念,在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創新“高標準農田+”模式,注重挖掘示范區的生產、生態、景觀綜合功能,探索農旅融合的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