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瑯琊山郁郁蔥蔥,老嘉山及黃寨高原牧場空氣清新、綠草如茵,大橫山紅石峽奇特丹霞好風景,池杉湖濕地公園白鷺翔集、魚鳥嬉戲……8月的滁州,美景無處不在,人們登山、游船、賞景、戲水,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扛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扎實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堅持不懈推進“綠色發展”
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強生態保護系統治理,不斷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3月3日,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2023年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市委書記許繼偉這樣強調。
皖蘇交界處的池杉湖濕地公園,濕地邊界線總長5.7公里,與六合區交界4.7公里。
堅持保護優先,深化跨界協作,來安縣通過持續推進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基礎建設和景觀打造,將昔日地勢低洼、水患叢生的皖蘇省際毗鄰區黃大圩改造成如今游客流連的勝景奇觀和萬鳥安居“家園天堂”,走出一條“護林護濕和護魚護鳥并舉、生態建設與富民增收共贏”的和諧發展之路。
打破與南京市六合區區域和行政壁壘,建立皖蘇兩省跨界溝通協調機制,2019年6月,來安縣、六合區兩地政府與企業共同簽訂了“構建跨界合作共同體協議”,一體探索省際毗鄰區生態保護和開發新路徑。
是縮影,更是生動的見證。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市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有效健全完善大生態、大環保、大治理的工作格局,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合力。
今年以來,我市著力提升空氣質量,高效運用“1245”大氣污染綜合防控體系,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37.4μg/m3,優于年控目標,優良天數比例為74.6%,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秸稈禁燒實現零火點。
上半年,全市20個國控斷面水質符合考核目標要求,水質優良比例達85%,縣級及以上在用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今年以來,全市水質優良率85%,優于考核目標15個百分點;水質指數較去年同期改善9.22%,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位于第29位。“十四五”以來,我市城市水質指數改善15.64%,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完善并建立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排查整治涉重金屬企業、重金屬礦區,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數據訴說了滁州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付出與努力。讓綠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最靚麗的底色,滁州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走好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
慎終如始守護“青山綠水”
實施生態環境治理,讓藍天白云常駐、青山綠水常在,是群眾所盼、民生所系。
我市始終把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舉措,堅持科學精準依法治污,持續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效。
深入開展“1+1+N”、新一輪“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堅持拍攝市級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央和省交辦我市突出環境問題共1196個,已銷號1174個,完成比例為96.4%,其中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共交辦信訪件215件全部銷號,反饋問題15個已按序時進度完成整改10個。落實“自查從寬、被查從嚴”,鼓勵各地自查自糾自改,開展“三查一治”春季攻勢問題排查整治,省平臺“N”類問題793個已完成整改614個。
強力管控土壤環境風險,今年上半年完成35個用途性質變更為“兩公一住”的農用地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天長市原銀狐漆業污染地塊詳細調查和風險評估,3家中小微企業和社會源類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轉運試點全部建成運行。完善并建立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排查整治涉重金屬企業、重金屬礦區,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實施“治農村污水 促生態振興”專項攻堅,按照序時進度完成9個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16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12個行政村環境綜合整治、47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定遠縣和鳳陽縣成功申報安徽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項目試點。
從頂層設計上入手,運用法治思維破解治理難題。
貫徹《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等,為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貢獻環保力量。
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加快構建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核心的非現場執法監管體系,全市237家排污單位595套設備與國發平臺聯網。動態管理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全市共9類139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管理,落實生態環境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免罰清單,累計辦理免罰案件13件,免罰金額80.5萬。審批建設項目環評334件,發放排污和輻射安全許可證493件。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簽訂賠償協議1份,索賠金額22.2萬元。
全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實際行動推進美麗滁州建設,“綠水青山”換來的是“金山銀山”。
深化生態環境“放管服”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今年以來全市共審批建設項目環評67件,總投資超517億元,有力推動43個億元以上項目快落地。發放排污許可證457件、輻射安全許可證36件,為南大光電、超越環保、通用生物等重大項目和企業提供貼心服務。助推產業綠色發展,今年以來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累計投產、開工、簽約項目69個,總投資額達788.3億元。
堅定不移端穩“綠色飯碗”
生態興則文明興。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成為一道必答題。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我市堅持以民為本增進生態福祉。高度重視、高效辦理市人大代表生態環境方面議案建議,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高標準完成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調整飲用水源保護區,建成滁州市飲用水水源地智慧監管平臺,完成城西水庫保護區生活污水截污納管工程。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調查評估市級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發現滁州市優良生態指標物種數增加,世界瀕危物種“桃花水母”再現滁州。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完成生態環境部下發的瑯琊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4個、女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30個遙感監測重點問題線索核查,有序推進發現的3個問題整改。
落實科學“降碳”,提升生態能級。緊抓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機遇,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引導更多資本和政策向能源供給側改革、光伏和新能源產業鏈延伸傾斜,為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探索新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支持鳳陽縣、來安縣爭創省級生態文明縣,全椒縣、天長市、明光市爭創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積極推動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落實《南京都市圈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蘇皖共同建立“2+12”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工作備忘錄》。
實施全域“擴綠”,保護生態系統。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狠抓長江經濟帶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按期拍攝滁州市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主動整改自身環境問題。聚焦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完善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和矢量邊界繪制,大力整治飲水環境問題。推進沙河集水庫、黃栗樹水庫智能監控系統建設。
助力綠色“增長”,優化管服體系。持續優化環境監管服務體系,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強化環境監管。健全以鄉鎮、經濟功能區為單元,以縣(市、區)為板塊,連同市本級形成一體化監管網格,實現“污染問題化,問題網格化,網格屬地化,屬地責任化”。優化執法方式,堅持“送法暖企”,常態化開展“三查一治”。強化對核與輻射和?;菲髽I等環境監管,推進“南陽實踐”,堅決守住環境安全底線。提供優質服務。暢通環評審批綠色通道,開好“環企直通車”,精準管控“兩高”項目,促進納入省政府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中項目落地見效,助力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雙招雙引”。深化環境“放管服”和“標準地”改革,推進排污許可證“一網通辦”和長三角“跨省通辦”及環評與排污許可證“兩證合一”改革試點。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綠色打底的畫卷上,滁州正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讓經濟發展與碧水藍天相伴相隨。